林璇
摘要:在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是培育初級和中級會計人才的專業機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單位對會計人才需求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變更,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整體來說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現階段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存在問題,從中職層次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需求出發,提出優化培養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037-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指出: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基于這種環境之下,本文試圖分析現階段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優化。
一、現階段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存在問題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具備會計崗位工作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較高會計職業技術能力,畢業后能夠較快地從事各種會計核算工作、直至擔任主管會計的初、中級應用型專門人才。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相關崗位成為經濟社會中日益重要的崗位之一,社會對會計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對中職會計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要面向就業,面向企業,面向社會,培養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社會需求、滿足用人單位需求,使學生一到單位就能適應工作崗位,勝任崗位工作,或經短期培訓即可上崗的應用型會計人才。現階段中職學校會計人才培育存在的問題有如下幾方面:
(一)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比例不當,不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針對當前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各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都著重強調了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并且注重實踐教學力度的加大,但從實施效果來看,中職學校所培養的會計人才遠不能符合社會實踐的需求。究其原因,這和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有很大的關系。造成實踐教學形式化現象嚴重的原因有:其一,會計實踐教學計劃很難落到實處。目前,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協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比例,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的時間較少。其二,企業實習實施困難。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是實現與社會零對接的必經之路。但是,近些年來,由于多數企業怕麻煩、怕泄露機密等原因而不愿意接收學生,也難以接收批量學生進行實踐。
(二)缺乏實踐實訓基地,學生缺少實際操作
中職人才培養的政策,決定了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但是許多中職學校缺乏實訓實驗室,在實驗教學方面的力度太輕,依舊是著重理論、看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很難培育出動手本領強并具備開拓創新精神的操作型會計人才。
(三)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中職教育培養的是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實踐教學水平。現階段,中職學校具備雙師資格教師的數量日益增加,但大部分是獲得了相關證書,而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并沒有相對應提升。緣由會計類證書主要側重理論測驗,能夠取得雙師資格證書的學習培訓也主要采取從校到校的培訓方式,依然停留在提升教學理論水平層面上。
(四)會計人才的供求雙方信息不相對稱
市場的需求不斷的在變化,而絕大多數中職學校對此并不重視,現階段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收銀,出納,稅務,代理記賬等一線崗位,而中職學校在教材、教學、教法設置上,因循守舊,并沒有和市場需求掛鉤來培養學生,導致培養的學生與市場的會計人才需求相差甚遠。
二、現階段中職層次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研究
中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面對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要求愈來愈高,以就業為導向,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從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兩方面培養職業技能。
(一)專業能力
主要包括兩方面: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就業過程中,企業最關注的就是員工是否具有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扎實的專業知識是財經類專業務必具備的基本要求,因此會計專業的學生必需要有扎實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并從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不斷提升。
·人才培養·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及展望
(二)綜合能力
綜合能力不僅是針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對其他專業人才同樣如此。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1) 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計算機行業的發展使會計行業也改變傳統的運作模式,會計人員必須學會計算機,會使用財務軟件等。財會人才應該掌握外語,要懂得國際會計慣例。要看懂外語賬目,熟知國際經濟運作規律:(2)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財務部門作為企業的重點部門。與企業內部的采購、生產、銷售、倉儲等部門及與外部合作企業之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妥當處理好這些關系直接影響到會計工作的進行以及單位的運轉。企業要求財會人員應具備較強的溝通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3) 較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是會計專業人才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企業對中職生的職業道德較為重視。職業道德雖不具備強制性,但卻是所有會計從業人員最大的共識和其執業的重要因素: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會計人員經常面臨來自各方的利誘,由此需要會計人員要時刻保持頭腦冷靜,戒驕戒躁。以較強的責任心和優秀的品德來抗擊這些誘惑。 (4)終身學習能力:現代社會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大家面對的是不斷變更不斷發展的職業、家庭和社會生活。通過不斷的學習,用新的知識、技能和觀念來提高自己。
三、優化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從現階段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存在問題,以及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各項能力,筆者提出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該培養模式進行優化:
(一)明確培養目標
市場經濟在發展,社會需求在改變,中職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法設置時從實際出發,順應就業需要,滿足就業崗位需要。使學生掌握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畢業后能馬上適應社會,適應專業崗位的需要。
(二)課程設置
知識面狹窄以及數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能欠缺,幾乎是每一個會計專業學生的軟肋。針對這些問題,要拓寬專業路徑,大力調整課程體系,優化學生知識結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加強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多開設具有前瞻性的課程,在會計學和管理學結合基礎上合理地進行課程體系設計,開設的課程要具有“市場價值”。目前,會計人才市場對會計人才在會計電算化和財務分析的能力有較高要求。因此,在課程設置上還要兼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包括:交際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在不同的環境下制定和運作會計制度的能力,在手工和計算機環境下處理會計信息的能力,在不同稅收和法律制度下選擇會計制度的能力。此外,還要使學生理解產品與勞務的生產和營銷的概念以及過程和機構,了解企業的生產過程等內容。
(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在當今變化萬千的世界里,課程教學內容運用到現實生活的時間差縮短了。在教學內容上不應照本宣科講授,而應適應社會環境并予以適當創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變得更為重要,教育的作用更應該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上。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生存”能力,必須超越傳統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進行有效的案例和實踐教學,把教師單方面的演講變成師生互動和學生討論為主的雙向式教學。此外,還可以開展有創意的教學方式:模擬教學、實例作業、商界聯絡、小組討論、錄像報告、評論寫作、公司訪問、等等,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經驗,將課堂教學同實際場景結合起來,進行多方受益的有效嘗試。
(四)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
中職學校應根據教學需求,重點建設“雙師型”會計教師團隊。(1)鼓勵教師參與會計協會或是會計行業的相關學習和考試,更多地學習新信息和新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2)從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聘請高級財務人員到學校指導教學工作,彌補校內教師實踐經驗少的不足。(3)教師到企業的對口部門掛職鍛煉,如財務部門、會計師事務所,提高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熟練掌握會計實務工作。
四、結語
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總體來說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傳統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向現實轉變,把理論與實踐結合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策略。本文分析了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并提出優化培養模式的建議,希望從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發展,也為會計專業學生就業提供新的發展。惟有優化,學校專業發展才有潛力,才能將學校和專業做精、做強,做出特色,最終實現社會、企業、學校、學生多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楊雨杉.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3(4).
[2]陳兆芳.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會計之友,2010(1).
[3]曹立村.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式的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2009.
[4]馬飛.淺談如何上好中職會計基礎實訓課程[J].科教導刊,2009(14).
[5]謝劍梅.關于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探討.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0).
[6]董海濤.中職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