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盼盼
摘 要:新型城鎮化對于擴大中國經濟內需、優化經濟和產業結構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是實現現代化必由之路。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于中國未來的城市發展是以大城市為主還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為主,目前存在較大爭議。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發展小城鎮有很大價值。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小城鎮;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148-02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標志,新型城鎮化對于擴大中國經濟內需、優化經濟和產業結構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是實現現代化必由之路。李克強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1983年,費孝通發表了《小城鎮 大問題》、《小城鎮 再探索》等一系列的重要著作,并指出“小城鎮問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哪個人想出來的,它是在客觀實踐的發展中提出來的”,在全國影響巨大。三十一年后的今天,在新型城鎮化的浪潮中,發展小城鎮仍然是化解城鎮化問題和困局的重要戰略路徑。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本質
1.新型城鎮化的概念與特點
新型城鎮化之“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二是以城市群為主題形態;三是以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四是以制度改革為保障(易鵬,2014)[1]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展過程中的全新理論命題,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城鎮化的質量以及多要素之間的互動,超越了“物化的、量化的、單向的”城鎮化(袁建新、郭彩琴,2013)。新型城鎮化之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之“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城市規模擴大,轉變為以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務和文化等內涵為中心(羅宏斌,2010)。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有以下幾個特點:大中城鎮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集約型城鎮化道路,以城鄉統籌為主線和推動城鄉共同發展,因地制宜(新玉言,2013)。
2.統籌城鄉發展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雖然落腳點不同,但它們都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二者在地域空間、人口流動和公用產品與公共服務上都有內在關聯,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徐光平,2011)[2]。中國應走以城鄉協調發展為目標的,“結構轉移型”為主導的新型城市道路,其顯著特征是:在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下,周邊廣大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會發生深刻的城市化轉型(程必定,2008)。
3.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
要實現由傳統城鎮化到新型城鎮化的轉型,要求創新社會管理以解決當前社會管理體系無法解決的問題。新型城鎮化注重以人為本,核心為“人口城鎮化”,社會管理創新必須秉持以人為本,而這與新型城鎮化的價值理念高度契合(張玉磊,2013)。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研究新型城鎮化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耦合關系,作為一個整體關系來研究,二者有個共同的價值理念:人的管理與服務;二者在工具層面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創新社會管理應實現社會管理由“碎片化”走向“整體性”(汪大海,南銳,2013)[3]。
4.人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難點也是人的城鎮化,應重點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半城鎮化”問題,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城鎮化應建立在堅實的產業基礎之上,讓進城者能安居樂業,實現安居夢、創業夢和市民夢“三大夢想”(辜勝阻,2013)。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由“鄉”到“城”的轉變,在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要推進“物本”向“人本”、“效率”向“公平”、“征服”向和諧的轉變(方輝振,黃科,2013)。
二、新型城鎮化的不同發展模式分析
2014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到:“優化城鎮規模結構,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于中國未來的城市發展是以大城市為主還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為主,目前存在較大爭議。
1.以大城市為依托的城市(群)發展
易鵬認為,城市群將是中國城鎮化的重點平臺,從當前各種要素分析來看,的要實現中國城市的健康布局,未來中國城鎮化的主平臺將是特大城市群,在中國這輪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大力推動以特大城市群為龍頭的城市群建設。
楊波、朱道才、景治中將城市化的進程分為前期階段和后期階段,中國總體上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前期階段,應該選擇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同時部分區域以進入城市化后期階段,應加強城市區域建設,走擴散型城市化道路[4]。
2.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發展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發展中小城市:《2013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以“新型城鎮化——中小城市的實踐探索”為主題,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積極推進中小城市發展的具體措施和總體思路。鄭新立提到: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主體,中小城市的發展理所當然的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王方認為,發展中小城市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發展中小城市不但反映了時代要求,而且在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5]。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發展小城鎮:劉彥平認為,新型城鎮化承載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的雙重轉型使命,而發展中小城鎮正是化解上述城鎮化問題和困局的核心戰略路徑。中小城鎮是優化城市體系的戰略關鍵,是踐行城市綠色發展的主力軍[6]。張麗萍、鄭慶昌認為小城鎮的崛起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推手,應該促進小城鎮的健康發展;要有重點地選擇發展小城鎮,同時加強小城鎮的綜合改造,讓小城鎮與大中城市和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三、發展小城鎮對于發展新型城鎮化的價值分析endprint
1.小城鎮是吸納、轉移農業人口的重要載體
小城鎮是城市與鄉村聯系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支點,小城鎮處于城鄉結合部的“中間地帶”,是優化城市體系的戰略關鍵,與農村、農民和農業有著天然的聯系,與相比那些距離農民很遙遠的城市,農民比較熟悉,同時小城鎮與農村相比有更加發達的第二、第三產業和較多的就業機會,最能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并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并且,如果能夠培育更多的結構合理的中小城鎮群,提高產業發展和集聚人口能力,并且使之依托與其所在的大中城市進行發展,就能促進農村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從業,農村人口的容納力將大大提高。福建省三明市的試點鄉鎮把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產業集群集合起來,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結合起來,全力打造新型城鎮,并不斷招商引資,大大吸收了就近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小城鎮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和轉移有兩方面的好處:第一,發展當地的經濟,提升其活力,可以有效緩解大城市的人口膨脹壓力和近年來發展大城市發展不當所造成的“城市病”。第二,小城鎮的不斷發展,使得農民不用“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離開哺育自己多年的家鄉,無論從戶籍角度,還是從社會和諧角度都是良好的選擇,形成“農村增收—城鎮發展”的雙贏模式。
2.發展小城鎮更利于四化同步,統籌城鄉發展
小城鎮與大城市的經濟體系有十分緊密的結合,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結合點。小城鎮作為城鄉網絡體系的重要節點和紐帶,一方面與城市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提供的生產生活服務,需要通過中小城鎮完成,另一方面小城鎮可以大力發揮其城鄉地域中心作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這些就決定了,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和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不能脫離城鎮化,尤其是其依托的小城鎮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3.小城鎮是踐行綠色發展的主力軍
對于“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與高樓聳立的大城市相比,小城鎮無疑具有天然的優勢。當前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中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土地城鎮化”的擴張導致城市綠地減少,以及土地、能源、水資源問題,以及近期比較嚴重的霧霾問題,這些問題都暴露出了傳統城鎮化的弊端,也是新型城鎮化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小城鎮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有兩大優勢:第一,與廣大農村有天然的聯系,更加接近自然,環境質量好,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第二,小城鎮空間分布廣、遍地開花,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由于工業污染少,發展模式的低碳轉型成本也相對較低,推進小城鎮的綠色低碳發展阻力小。
參考文獻:
[1] 易鵬.中國新路——新型城鎮化路徑[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2] 徐光平.“十二五”時期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J].東岳論叢,2011,(8).
[3] 汪大海,南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社會管理轉型升級——從碎片化社會管理走向整體性社會管理[J].學術界,2013,(12).
[4] 楊波,朱道才,景治中.城市化的階段特征與中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J].上海經濟研究,2006,(2).
[5] 王方.發展中小城市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J].城鄉建設,2014,(1).
[6] 劉彥平.中小城鎮是新型城鎮化關鍵[N].經濟參考報,2013-10-18.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