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洋
摘 要:中學階段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階段,在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怎樣才能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該文基于筆者教學實踐,分析了中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及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的關系,分別從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組織、課堂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師本人的修養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音樂教學 德育教育 音樂課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c)-0123-01
音樂作為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它對青少年形成科學的人生觀有著不可低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它通過感染、熏陶和滲透等方式,使學生獲得思想品德等教育,相對于其他顯性德育課程,其育人功能更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自身的特點,在重視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因勢利導,滲透德育教育,是每個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1 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現狀
1.1 德育工作受“重智輕德”思想影響嚴重
我市大多數學校都開設有德育課程,但受考試及其他因素影響,此類德育課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育智課程的排擠與影響,因為德育是個軟指標,學習成績是硬指標,學生要拿成績交差,教師要憑成績上崗,這種現象使學校的德育工作陷入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境地。
1.2 德育工作方法缺乏科學性與藝術性
德育工作過程是一個思想熏陶的過程,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采用的方式,德育工作必須要從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出發,從實際出發,從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因勢導利,才能取得顯著效果。但是有些學校德育工作仍然保留了陳舊老化的傳統方式,采用“灌輸”與“強制”等極其呆板僵化的方式,缺乏實效和吸引力。或有些學校僅依賴在教學樓墻上掛有名言警句的字畫方式,希望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但這種做法收效甚微,大多數學生對此熟視無睹。“大而空、不實用”成為了當前中學德育課的標簽。
2 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
當前很多學校為了突出德育重要地位,刻意的將德育從教學中分離出來,試圖構建一種獨立的課程體系,希望以此強化德育教學效果,但這種做法人為地割裂了學校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的內在聯系,運作起來枯燥乏味,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可,無法收到良好的實際效果。
音樂作為一門情感藝術,它的美不僅表現在其形式與結構本身,更重要的是蘊含于其中的內容,這種奇妙的結合,會給人以積極向上、欣欣向榮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見,音樂教學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在主觀情感上得到美好體驗,同時又可以使道德與精神得到升華。這種熏陶和感染方式,不是生搬硬套、填鴨式的灌輸,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滲透。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3.1 寓德育于教學設計過程中
要充分發揮音樂的載體作用,音樂教師要認真學習研究音樂課程內容。有些音樂教材里對德育內容的表現并不很明顯,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和理解教材里隱藏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當每節課內容的德育要點確定以后,就要求教師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借助各種音樂表現方式,以情感作為主線,將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音樂的情感特點,合理地利用歌詞、節奏旋律等載體,做到以情育人。比方說在進行《保衛黃河》這首歌曲的講授時,可以先從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出發,通過歷史來對歌曲的創作年代和背景進行介紹,再通過激情澎湃的音樂旋律使學生感受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氣氛及堅定的革命信念,從而體會到音樂要表達的真正主題思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學生自身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逐步的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實現思想品德的教育滲透。這些隱性的德育內在教育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首先去發現、挖掘和理解,通過音樂表現出來,經由教師的講解引導,使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3.2 寓德育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中
對音樂的感知必須依靠學生的聽覺與想象,音樂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環節,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根據情景指導學生融入音樂的意境當中,使之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而且擴展了德育內容,開拓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講述與音樂相關的故事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印象;設計音樂游戲讓學生在音樂環境中輕松地理解音樂;通過歌詞解說深入理解音樂內涵;經過賞識音樂的節奏旋律,使學生體味與感染音樂的內涵與力量, 使心靈得以凈化,思想不斷升華。
此外,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先進教學方法,例如幻燈片與視頻結合音樂的播放,可以突破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其所帶給學生的視覺沖擊力要遠遠大于書本中抽象語言的描繪,如親臨其境般耳聞目睹古今中外的風土人情和歷史畫面,引發感情上的共振共鳴,必將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3 寓德育于教師自身形象中
對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身教重于言傳,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其思想與感情等都將通過肢體與言語等方式表達出來,這些肢體動作與語言都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浸染作用,尤其是音樂教學,教師優雅的儀態、大方得體的衣著、生動形象的話語、飽含激情的歌唱、悅耳動聽的樂器演奏、工整的板書,使學生無時無刻不受到感染。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把自身的良好的素養滲透于自己體態舉止之中,從而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氣質感染作用,學生在持續的接觸和感染下,自身的道德行為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4 寓德育于音樂第二課堂活動中
音樂課外活動是音樂教學的第二課堂,是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諸如團隊合唱、樂器合奏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及團隊協作精神,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素養水平,使其在音樂中認識人生、認識真善美。例如,在合唱團隊活動中,在排練演出過程中會讓他們懂得只有協調一致,才能使演唱得以成功,從而領悟到在生活學習中應該如何與別人協調合作。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受到教育,在活動中感受人生哲理和真諦,其效果遠勝于空洞的說教。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方面,音樂教學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獨特優勢。因此,我們應把音樂教學與德育培養聯系起來,使德育與美育有機結合,告別以往呆板的灌輸式、說教式教育方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參考文獻
[1] 居曉薇.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對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J].教學研究,2013(12).
[2] 鐘鈺蕙.寓德育教育于音樂教學中[J].百花園地,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