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興興
[摘 要]《考工記》作為儒家典籍《周禮》之一篇,其中蘊藏著濃厚的文化內涵,尤其是當中“和合”的思想。本文將分別從車、兵器的制造、染色湅絲工藝闡述其中的“和合”內涵。
[關鍵詞]《考工記》;文化內涵;和合
一、《考工記》中“車”的制造反應出的“和合”思想
1、人與車之“和”
《考工記》中記載有“輪已崇,則人不能登也。輪已庳,則于馬終古登阤也。……六尺有六寸之輪,軹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軫與轐焉,四尺也;人長八尺,登下以為節。”[1]14這段主要是講制作的車輪子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就不能方便人們的乘車;太低了在行走的過程中,馬拉著就非常的吃力。我們應該綜合考慮,對車輪的尺寸要有所調整,要與人方便,這充分體現了人與車的和諧設計。
2、人與馬之“和”
《考工記》論述車與駕馬的過程中強調“欲弧而無折,經而無絕。進則與馬謀,退則與人謀。終日馳騁,左不楗;;行數千里,馬不契需;終歲御,衣衽不敝,此為之‘和也。”[2]34這里就不只是設計到辀本身的功能,更是設計到辀與馬、辀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此試圖構建出一種車、馬、人相協調的“和合”關系,使得車的功能達到最好的發揮,這便是車人之和。
《考工記》在具體敘述車的其它工藝設計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和合”的思想。如“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3]37這幅畫面正是古代工匠對“天人合一”的美好向往。正如張道一教授所論:“雖然是一種象征······但是在人的頭腦里卻反映出一個哲理,永遠也不會忘去。人坐在車中,聯系著天與地,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草木,人在它們的中間活動。在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附,和諧協調,似乎找到了一種永恒的關系”。[4]66
二、《考工記》中兵器的制造反應出來的“和合”思想
1、戈戟之“和”
《考工記》中“和合”思想還體現在器物的制作上,我們可以從兵器戈戟的構件“援”與“胡”間的關系來分析。“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長內則折前,短內則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鋝。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5]44這斷話是講古代工匠在設計戈戟時精心的計算與調整了它們各個部件之間的比例與位置。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已經明白整體效能得到最高的發揮,必須使各個部分相互配合的恰到好處才能達成,這樣兵器才能充分地發揮出其作用,滿足人們的需求。
2、弓矢之“和”
我們在弓與矢的搭配使用中同樣可以看出,“豐肉而短,寬緩以荼,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若是者為之安弓,安弓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則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則莫能以愿中。”[6]148長得胖、矮的人使用剛勁的弓搭配以柔緩的箭。長得高大、火氣大的人用柔軟一些的弓,配以剽疾的箭。胖矮的人本身就沒有強有力的身體,如果外界因素在對其不利,那么射箭的結果就不理想。身材強壯的人如果外界的因素配合好了,能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優勢,那么就能很好的射中目標。所以,需要弓與矢的相互協調,才能使人在用弓箭的時候能發揮出最好的自己。
3、人弓之“和”
在“弓人”篇中提到“凡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慮血氣。”[7]148指出根據使用者的體質、意志、性格氣質的不同,射手有安人、危人之分,因此弓、矢的選擇就要因人而異。這說明古人在設計弓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到使用者的身體特征外,還考慮到了性格等心理特征,針對不同的人群在設計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這種設計標準充分地體現了《考工記》設計理念中的“和合”思想。
三、《考工記》中服飾的染色湅絲反應出來的“和合”思想
1、染色中天工與人工之“和”
《考工記·鐘氏》中記有:“鐘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8]72其中“朱”和“丹秫”分別是植物染料茜草和礦物顏料朱砂,這些染色物質都必須具有一定的“天時”、“地氣”才能生長,而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將它們由普通的植物轉化成了染料,充分體現出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這種染色的工藝方法從三月份的季春時節開始,歷經三個月到季夏時節結束,嚴格按照“天時”、遵循自然規律來進行制作的。可見,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且按照此來進行生產和生活,體現出了“人工”遵循“天時”的“和合”思想。
2、湅絲中天工與人工之“和”
在《考工記·巾荒氏湅絲》中,“晝暴諸日,夜宿諸井,七日七夜,是謂水湅。”[9]75講的是每天白天把絲帛放在離地面一尺多高的上方進行暴曬,到了晚上就在把它放到水中進行洗滌,這樣反復交替七天七夜,水練才算結束。“這種工藝同樣也是遵循著“天時”、“地氣”的自然規律進行的,這樣絲、帛才能體現出“材美”的一面。因而,在湅絲、染色等工藝中充分體現出集“天時”、“地氣”、“材美”、“工巧”于一體,并且遵循自然規律的“和合”思想。
在服飾的整個制作工藝中,《考工記》的記載始終是主張人與自然的融和,這也正是“和合”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小結
我國先秦時的《考工記》著作中所包含的設計思想豐富而影響深遠,其中和諧的設計理念與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一致。《考工記》中的各種設計工藝處處表現了對和諧的追求,貫穿于整本書之中。這正說明“它從‘和合的理念與目標出發,通過‘和合的方法與手段,以達到‘和合的境界與效果,這正是《考工記》作者所信奉和追求的。”[10]11
參考文獻:
[1]、[2]、[3]、[5]、[6]、[7]、[8]、[9]聞人軍.考工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陳麗萍,黃伯璋.《考工記》設計理念中的天人思想[J].景德鎮陶瓷學院報。
[10]戴吾三,高宣.《考工記》的文化內涵[J].清華大學學報,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