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摘 要: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不斷學習,轉變觀念,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不斷實踐與反思,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讓數學課堂變得高效,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高效課堂 主權回歸 探究氛圍 有效評價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教學的主陣地。結合學校教學實際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等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上實現。《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改變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新審視師生的角色定位,在教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要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他們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綜合能力得到發展。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實現主權回歸,把課堂還給學生
過去的課堂都是把學生當成一張張白紙或一個個容器,教師肆意刻畫、灌輸;把學生當成一頭頭牛,牽著鼻子走,且沿著已經畫好了的圈子行走,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傳統的課堂是老師“主動”地教,學生“被動”地聽,失去自主“呼吸”的空間。而高效課堂倡導讓學生大膽地講、大膽地說,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動”中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進行嘗試、操作、觀察、想象、討論、質疑等探索活動,并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的神奇奧秘,領略數學美的真諦,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操作,在實踐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要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學習效果能不好嗎?對于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很快就忘記了;看過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實踐活動內容,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高效課堂要實現主權回歸,要求教師的備課要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不是老師的舞臺,我們要讓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樣課堂才能充滿生機,才能從有效上升到高效。
二、讓小學生成為應用數學的創新者
學生獨立完成數學作業也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真正的經驗與方法。為此,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及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如:在學習了“購物”后,可設計這樣的題目:小朋友們,你注意過嗎?我們平時用的錢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這些錢幣的面值中只有1、2、5這幾個數字。為什么只有這幾個數字呢?其他3、4、6、7、8、9為什么不用?先讓學生自己思考,最后給出答案:因為1、2、5這三個數就可以湊出1到10的十個數字了。人們在使用錢幣時,只需要這三種面值,就可以組成任何一種數額,所以沒必要面值太多。
三、開放課堂教學環境,營造和諧的探究氛圍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樂意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但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往往用過于嚴肅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話,把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壓抑下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保證思考、探討問題的時間,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發現、問題的思考、規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疑難的質問及至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在豐富多樣的自主探究活動中,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就會獲得充分釋放。
四、有效評價是高效課堂的推動力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尊重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的評價,讓評價成為高效課堂的推動力,伴隨高效課堂教學的始終。評價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應變能力,客觀的、中肯的、鼓勵性的評價都是教師在瞬間做出的精心設計。什么時候評價,怎么評價,應力求做到恰到好處。同時,我們還要做到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教師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對學習小組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要隨機而定,完美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體驗成功的樂趣,樹立上進的信心。
總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高效的課堂”是教師永恒的追求。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是課堂的理想,也是理想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