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勇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致力于道德品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增設許多人文色彩的內容,具有豐富而深刻的人文性。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提升 人文素養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而設置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致力于對學生道德品質和人文精神的習得和養成。初中思想品德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上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途徑,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陣地。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思維特征、認知能力,建構學生積極的心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培養學生獨立個性,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在啟發式教學中領悟人文素養
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運用啟發式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與發展的自由性,體現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 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比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課《歡快的青春節拍》第二課時——“感悟青春”的內容時,就學生在青春期對于一些問題存在著認識和行為上的誤區設計了兩個專題:拿別人的生理發育特點開玩笑是否合適?如果是你被別人取笑,你會有什么感受?啟發學生懂得要彼此尊重,學會在尊重與關愛的環境中,共同體驗成長的快樂,共享美好的青春。在青春期,什么是“酷”?什么是真正的是“酷”?怎樣充分展現青春期的不同個性?怎樣與父母更好地溝通?啟發學生認識到真正的青春個性并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內心深處散發的魅力和真正的獨立與勇于負責的精神。學生從中受到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時領悟到人文素養。再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課《我們崇尚公平》第一課時——“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的內容時,設置了一位應聘的年輕人和一位私營企業主的表白:
應聘的年輕人:“我知道現在找工作很難,好在機會很多。不少單位公開招聘,大家可以憑自己的實力去競爭。實在不行,我還可以到別的城市去試試,反正我有手藝,走到哪兒都不怕。”
私營企業主:“我長年在外奔波,每次區里人大代表選舉都通知我參加投票,平時還經常征詢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我提的好幾條合理化建議都被采納了?!?/p>
這是一段關于公民權利與公平的表白。從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公民的權利與公平同時也是一種人文精神活動。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公平的保障,公平的社會為個人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這體現了一種極具人文價值的社會思潮。這種人文價值只有成為人文精神的自覺才能體現社會的進步。怎樣理解與實踐這種精神,我設計了兩個專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個體的公平感與社會公平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聯系自己的實際思考,自己的公平感和不公平感是由哪些事情引起的,對自己的情緒、行為和生活有什么影響?這樣,不僅達到了對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正視現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達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二、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升人文素養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以灌輸、塑造為主,這種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嚴重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需要教師引入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問題,自主探索,主動分析,解決問題,形成勇于質疑、樂于探究的學習態度,并且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四課《歡快的青春節拍》第一課時——“走進青春”中的有關青春的困惑內容,讓學生圍繞生理變化而帶來的煩惱與困惑開展研究性學習,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青春期生理心理變化方面的資料,提前做好研究交流準備, 而后根據學生搜集的資料,選擇重點問題,引導學生積極組織交流討論,最后在學生研究學習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幫助學生進一步解除心理負擔,走出認識誤區,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面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由此,學會調適自己,坦然接受這些變化。再如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第八課《消費者的權益》第二課時——“我們享有的‘上帝的權利”中的有關消費者享有的權利內容,可運用研究性學習。在學到消費者享有安全權的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探究假冒偽劣產品的危害性。首先可讓學生搜集有關假冒偽劣產品危害的事例(事例要多樣化)。然后逐一分析其危害性,通過探究交流,讓學生自然得出結論——消費者應該享有安全權。這樣,在研究學習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升了人文素養。
三、在體驗式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
體驗式教學是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活動、游戲和情境,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直觀感受,在體驗教學中學習有關的知識內容,做到從理性認識擴展到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領悟做人道理,選擇行為方式,實現“自我教育”,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增加課堂活動成分,可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像等等,也要組織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并及時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舉辦展覽、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例如:講授七年級上冊第三課《珍愛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這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到社會調查環境問題,以社會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進一步探討生命之間應如何協調相處,使學生體驗到各種生命之間應和諧相處,特別是人類作為最高的生命形式更有責任使各種生命和諧生存發展,保護共有的地球家園。再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第三課時“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我設置小品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設計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1. 晏子為什么堅持要從大門進城?2. 晏子的行為說明他具有什么品質?3. 晏子是用什么方法來維護自尊的?通過表演、討論,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同時也關注了學生的情緒生活、情感體驗、道德修養和人格養成。總之,學生憑借體驗的過程,可以了解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要求、人們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逐步形成明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無形中培養了自己的人文素養。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在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和策略還有很多。面對個性鮮明的學生以及由這么多個性化學生所組成的有生命力的課堂,我們每位教師要形成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的教育倫理觀,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楊素苑.論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D].云南師范大學,2005.
[2] 王雅貞.論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在中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價值實現[J].新課程研究,2009(8).
[3] 顧曉莉.初中思想品德課呼喚人文關懷[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0(4).
[4] 王多義.基于人文精神的構建談中學思想品德教學[J].德育天地,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