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研發投入正是企業為提高績效而應用科學技術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大體現。文章以四川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驗證了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同時檢驗了哪些因素會影響兩者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對于大型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并不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此外,對于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也不能帶來績效的提高。
關鍵詞:研發投入;高新技術企業;績效
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突出地位日益明顯。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已成為各國提升綜合國力的必經之路。而研究與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作為衡量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標志,自然受到了政府決策部門和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普遍關注與重視。由此可見,對R&D投入展開研究,不僅有利于促進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推動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
而要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最根本的環節是企業的技術創新[1]。對于企業,實現技術創新不僅是科學技術產業化的表現,更是提升企業整體績效的有效途徑,而要實現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績效,就必須加大R&D投入。國際上公認的,只有R&D強度達到5%以上的企業才具有競爭力;將R&D強度保持在2%以上的企業才能維持生存;而R&D強度低于1%的企業,則很難生存[2]。這說明,R&D投入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部分,而對企業R&D投入展開研究,不僅有利于實現科學技術產業化的實現,而且有利于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
研究表明,對于高新技術企業,其R&D投入帶來的績效優于非高新技術企業,因為在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大多能直接應用到產品中去,從而引起一定的市場反響,而非高新技術企業則不一定[2]。因此,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R&D投入的作用更加重要。四川作為我國西部大省,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四川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不僅關系著四川省科技與經濟水平的提高,更關系著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文章將以四川省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展開相關研究。
1 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外有大量研究R&D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的文獻。有大量學者運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研究了R&D投入與企業生產率之間的關系。Griliches Z(1986)[3]以美國大型制造企業為樣本發現R&D投入與企業生產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Guangzhou Hu(2001)[4]檢驗了中國企業R&D投入與生產率的關系,結果發現私人R&D和企業生產率之間存在很強的聯系。Hu A G等(2004)[5]以中國北京大中型企業為研究樣本,發現R&D投入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貢獻。吳延兵(2006)[6]以中國四位數制造產業數據為研究樣本,最終發現R&D對生產率有顯著的正影響。劉偉,李丹(2010)[7]對青島市125家高新技術企業展開研究,發現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與自主知識產權產出和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呈正相關關系。
但在這部分文獻中,R&D投入指標大都選取的是R&D投入的具體數值,這并不能有效分析企業R&D投入的強度。同時,這部分文獻的產出指標也多為產品銷售收入或新產品銷售收入,這并不是R&D投入所帶來的企業績效的全部,程宏偉等(2006)[8]就發現研發投入帶來的效益在總銷售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并不是很高。因此,許多研究以企業市場價值或其他會計指標為因變量,以R&D強度為自變量對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展開了研究。陳曉紅,馬鴻烈(2012)[9]以414家中小型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研發投入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呈正相關關系,而技術創新又與科技型中小型企業的成長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杜勇等(2014)[10]以中國43家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發現R&D投入與企業盈利能力呈正相關關系。陳超等(2014)[11]以中國工業企業為樣本,結果發現R&D投入能顯著提高企業績效。
總體來看,以上研究大多得出了R&D投入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的結論。但從具體來看,以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的研究較少,同時,用會計績效指標對企業績效進行測度也不能完全反應R&D投入的效果,若使用企業價值來測度可能會更全面的測度R&D投入對企業帶來的經濟影響。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選擇與數據收集
文章選取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31家四川省高新技術企業的財務數據為樣本。其中研發費用支出數據來自巨潮資訊網站(www.cninfo.com.cn)中發布的各企業年報,其他各項財務數據來自深圳國泰安信息有限公司《CSMAR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庫》和《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指標分析數據庫》。
2.2 研究假設與變量選擇
2.2.1 研究假設
企業的R&D投入一方面能夠提高產品質量、創造新的產品從而提升企業收入,另一方面能簡化生產步驟、節省生產資源從而減少生產成本,所以最終能夠促進企業的績效。而對于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刺激作用可能更大。ORTEGA-ARGILS R等(2009)[12]就發現R&D投資在高科技部門更有效率。雖然四川省科技水平相比國內評價水平可能較低,省內企業的R&D投入效率在國內可能相對落后,但由于高新技術企業自身的特點,因此仍可以做出以下假設:
H1:四川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與企業績效間呈正相關關系。需要指出的是,企業規模會影響R&D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具有不同的優勢,一般來說大型企業更具有資源優勢競爭力更強,而小型企業則更加靈活反應更快。安同良等(2006)[13]和張西征等(2012)[14]發現,企業規模越大,R&D投入強度越大,這也就表明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也可能隨著企業規模的從小到大其顯著性也不斷增強。基于此,文章做出第二個假設:
H2:對于四川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而言,企業規模越大,R&D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正向關關系越顯著。
同時,企業所有制也是影響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R&D投入強度低于非國有企業。Zhang,A.等(2003)[15]發現國有企業的R&D投入績效和生產效率低于非國有企業。任海云(2010)[16]以我國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結果發現國有控股不利于R&D投入。舒謙,陳治亞(2014)[17]發現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本身對經驗績效的影響不顯著,而非國有企業則有顯著正向影響。這可能是由于國有企業受到政府的投資或者參與控制,具有一定行政性,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在投資上會受到不少限制;而非國有企業則不同,在投資上具有更高的自由度[2]。因此,文章做出第三個假設:
H3:對于四川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國有上市企業R&D投入與企業績效呈負相關關系,非國有上市企業R&D投入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2.2.2 變量選擇
(1)因變量,即企業績效。托賓Q值(Tobin's Q)是指企業市價與企業重置成本之比,Q值越高意味著更高的產業投資回報率,因此能較好的衡量R&D投入所帶來的企業績效。
(2)自變量,即R&D投入強度(R&Din)。這里采用國內外研究常用的R&D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來衡量。
(3)控制變量。a.企業規模(Size),按照國家標準將樣本企業分為大型企業(Size=1)、小型企業(Size=0)。b.企業所有制(State),根據企業第一大股東的性質將樣本分為國有企業(State=1)和非國有企業(State=0)。c.企業年齡(Age),選用企業上市年數來衡量。d.財務杠桿(Level),即資產負債率,用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來衡量。
2.3 模型設計
從表1中可以看出,樣本企業的托賓Q值均值為2.40,但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較大,這說明四川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差異較大。同時樣本企業的研發強度平均值達到了4.93%,接近國際公認具有競爭力5%的水平,這說明樣本企業整體研發強度較高。此外,樣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均值為0.41%,說明其整體負債水平較低,經營狀況較好。
從表2中可以看出,R&D強度與托賓Q值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初步支持了文章的假設1。但企業規模和托賓Q值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與文章假設2相反。而企業所有制與托賓Q值的關系并不顯著,未能支持文章的假設3。當然,上述的Pearson相關系分析只是初步的分析,更為可靠的結果有賴于下文的回歸分析。
表2 Pearson相關系數
注:“**” “*”分別表示在1%、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3.2 回歸分析
表3是模型回歸分析的結果。其中模型1檢驗了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模型2檢驗了增加研發強度與企業規模交互項后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型3檢驗了增加研發強度與企業所有制交互項之后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從模型1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樣本企業的R&D強度與績效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也支持了文章的假設1。也可以看到,企業規模與企業所有制都與企業績效呈負相關關系,這說明大型企業與國有企業的績效低于小型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同時,財務杠桿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企業年齡則與企業績效沒有太大關系。
模型2是考慮R&D強度與企業規模交互作用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R&D強度和企業規模的交互項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這說明對于大型企業來講,R&D投入的增加并不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這與假設2有較大的出入。這可能是因為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各自的特點造成的,雖然大型企業實力更為雄厚競爭力更強,但可能管理層級較多,對市場反應較慢,在R&D投入方面也較為遲緩。而小型企業雖然在實力上不如大型企業,但反應更為靈活,在R&D投入方面較為迅速,能更快的獲得收益。因此,大型企業不一定就能比小型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
模型3是加入R&D強度與企業所有制交互作用后的回歸結果。R&D強度與企業所有制的交互項也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對于國有企業,R&D投入的增加并不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這也部分支持了文章的假設3,因為回歸結果并不能說明非國有企業R&D投入的增加就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但對國有企業來說,盡管政治資本、整體實力更為雄厚,但因競爭意識和創新的動力較弱,在R&D投入方面并不如非國有企業,從而導致R&D績效較低。
4 結論與啟示
文章以四川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對其R&D投入與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本研究獲得如下結論和啟示。
(1)四川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整體R&D投入強度較高,接近國際公認具有競爭力的5%標準。但通過描述性統計仍可以看出,企業間R&D投入強度差距較大,最小的僅為0.03%,距離國際公認難以生存的1%標準尚有一定差距。這可能與企業具體行業性質以及經營狀況有關,但對于R&D投入強度較低的企業而言,繼續進行并持續加強R&D投入是提高企業績效的有效途徑。
(2)通過回歸結果發現,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這很好的支持了文章的假設1,說明四川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R&D投入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績效,因此應當持續進行R&D投入,并不斷提高R&D投入強度。從政策制定角度來看,應為四川省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更多的研發支持以及優惠政策,以利于其績效的提高從而促進整個四川省國民經濟的提升。
(3)回歸結果還發現,對于大型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并不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這與文章的假設2有較大出入。這一結果可能與大型企業管理結構較復雜、對市場反應速度較慢有關。就政策制定者而言,對大型企業是否應該加大相關政策支持,應持謹慎態度。另外反過來看,對于小型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能否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在文章中沒有體現,這有待于在今后進一步的研究中進行檢驗。
(4)研究還發現對于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也不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這部分驗證了文章的假設3。盡管國有企業實力更為雄厚、抗風險能力更強,但在創新性和競爭性上相對較弱,這可能是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之一。同時,因樣本數量有限,最終結果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此外,對于非國有企業,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尚有待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劉永振.自然辯證法概論(第二版)[M].遼寧: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淳正杰,譚書敏.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研究綜述[J].天府新論,2014(5):90-95.
[3]Griliches Z.Productivity,R&D 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6):141-154.
[4]Guangzhou Hu A. Ownership, government R&D, private R&D,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1): 136-157.
[5]Hu A G, Jefferson G H. 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86-107.
[6]吳延兵.R&D與生產率—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6(11):60-71.
[7]劉偉,李丹.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與產出績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3):26-29.
[8]程宏偉,張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與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6(3):110-113.
[9]陳曉紅,馬鴻烈.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對成長性的影響—科技型企業不同于非科技型企業?[J].科學學研究,2012(11):1749-1760.
[10]杜勇,鄢波,陳建英.研發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2):87-92.
[11]陳超,趙武陽,潘晶晶.研發投入、融資能力與公司業績—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大樣本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26(3):1-11.
[12]ORTEGA-ARGIL S R, Piva M, Potters L,et al.Is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in high-tech sectors more effective?[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10,28(3):353-365.
[13]安同良,施浩,Alcorta,L.中國制造業企業R&D行為模式的觀測與實證—基于江蘇省制造業企業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6(2):21-56.
[14]張西征,劉志遠,王靜.企業規模與R&D投入關系研究—基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2):265-274.
[15]Zhang A, Zhang Y, Zhao R. A study of the R&D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31(3):444-464.
[16]任海云,師萍.公司R&D投入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4):89-93.
[17]舒謙,陳治亞.治理結構、研發投入與公司績效—基于中國制造型上市公司數據的研究[J].預測,2014(3):45-50.
作者簡介:淳正杰(1989,5-),男,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在讀研究生,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4)研究還發現對于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也不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這部分驗證了文章的假設3。盡管國有企業實力更為雄厚、抗風險能力更強,但在創新性和競爭性上相對較弱,這可能是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之一。同時,因樣本數量有限,最終結果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此外,對于非國有企業,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尚有待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劉永振.自然辯證法概論(第二版)[M].遼寧: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淳正杰,譚書敏.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研究綜述[J].天府新論,2014(5):90-95.
[3]Griliches Z.Productivity,R&D 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6):141-154.
[4]Guangzhou Hu A. Ownership, government R&D, private R&D,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1): 136-157.
[5]Hu A G, Jefferson G H. 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86-107.
[6]吳延兵.R&D與生產率—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6(11):60-71.
[7]劉偉,李丹.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與產出績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3):26-29.
[8]程宏偉,張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與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6(3):110-113.
[9]陳曉紅,馬鴻烈.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對成長性的影響—科技型企業不同于非科技型企業?[J].科學學研究,2012(11):1749-1760.
[10]杜勇,鄢波,陳建英.研發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2):87-92.
[11]陳超,趙武陽,潘晶晶.研發投入、融資能力與公司業績—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大樣本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26(3):1-11.
[12]ORTEGA-ARGIL S R, Piva M, Potters L,et al.Is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in high-tech sectors more effective?[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10,28(3):353-365.
[13]安同良,施浩,Alcorta,L.中國制造業企業R&D行為模式的觀測與實證—基于江蘇省制造業企業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6(2):21-56.
[14]張西征,劉志遠,王靜.企業規模與R&D投入關系研究—基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2):265-274.
[15]Zhang A, Zhang Y, Zhao R. A study of the R&D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31(3):444-464.
[16]任海云,師萍.公司R&D投入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4):89-93.
[17]舒謙,陳治亞.治理結構、研發投入與公司績效—基于中國制造型上市公司數據的研究[J].預測,2014(3):45-50.
作者簡介:淳正杰(1989,5-),男,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在讀研究生,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4)研究還發現對于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也不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提高,這部分驗證了文章的假設3。盡管國有企業實力更為雄厚、抗風險能力更強,但在創新性和競爭性上相對較弱,這可能是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之一。同時,因樣本數量有限,最終結果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此外,對于非國有企業,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尚有待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劉永振.自然辯證法概論(第二版)[M].遼寧: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淳正杰,譚書敏.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研究綜述[J].天府新論,2014(5):90-95.
[3]Griliches Z.Productivity,R&D 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6):141-154.
[4]Guangzhou Hu A. Ownership, government R&D, private R&D,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1): 136-157.
[5]Hu A G, Jefferson G H. 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86-107.
[6]吳延兵.R&D與生產率—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6(11):60-71.
[7]劉偉,李丹.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與產出績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3):26-29.
[8]程宏偉,張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與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6(3):110-113.
[9]陳曉紅,馬鴻烈.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對成長性的影響—科技型企業不同于非科技型企業?[J].科學學研究,2012(11):1749-1760.
[10]杜勇,鄢波,陳建英.研發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2):87-92.
[11]陳超,趙武陽,潘晶晶.研發投入、融資能力與公司業績—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大樣本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26(3):1-11.
[12]ORTEGA-ARGIL S R, Piva M, Potters L,et al.Is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in high-tech sectors more effective?[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10,28(3):353-365.
[13]安同良,施浩,Alcorta,L.中國制造業企業R&D行為模式的觀測與實證—基于江蘇省制造業企業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6(2):21-56.
[14]張西征,劉志遠,王靜.企業規模與R&D投入關系研究—基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2):265-274.
[15]Zhang A, Zhang Y, Zhao R. A study of the R&D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31(3):444-464.
[16]任海云,師萍.公司R&D投入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4):89-93.
[17]舒謙,陳治亞.治理結構、研發投入與公司績效—基于中國制造型上市公司數據的研究[J].預測,2014(3):45-50.
作者簡介:淳正杰(1989,5-),男,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在讀研究生,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方向: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