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師必須設法轉變觀念,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教師應具備職業精神并成為學生的領導者,以期為理想的教育服務。
關鍵詞:教育服務;職業精神;人文關懷
教育本是一種精神性的服務,教師作為服務者,與學生、家長應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隨著“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師必須設法轉變觀念,去做一名服務者,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教師一旦樹立了服務意識,教學實踐中的許多難事就會變得迎刃而解,工作會變得富有情趣和人情味,學生便會喜歡上你,你的幸福感會得到自覺提升。
那么,應該怎樣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呢?本人認為教師要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需要做到以下兩個要求。
一、教師應具備職業精神
教師要想具備職業精神,首先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教師與學生其實就是人格平等的共同學習的關系。這種關系要求教師必須放下架子,去逐漸學會為學生服務。
職業精神不能只教書不育人,還要求我們改善服務態度,學
生到學校僅僅是為了一張畢業證或是錄取通知單嗎?不是,他們還需要被理解,得賞識,受重視。改善我們的服務態度去理解、寬容、喚醒學生,去重視學生的各方面,尤其是心理需求,這恰恰是教師職業精神的最重要的體現。
二、教師應成為學生的領導者
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和班級管理者,更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現有班級授課條件下,教師必須經營班集體,使之形成良好的群體氛圍,促進學生學業成績提高。領導者與一般管理者的區別在于,管理者的工作僅僅控制人的行為,而領導者會引導學生心靈與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強化手段來控制人,領導者卻可以進入學生內心,使之自覺追隨,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成為學生的領袖必須首先成為學生人生的精神導師。
教師要想成為學生學習的領導者,必須加強自身修養,以下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1.用真善美的人類精神氣質征服學生
教師征服學生并不一定要與學生一樣的時尚和前衛,應該是人類永恒的極具吸引力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就是生活中的真善美。這個世界雖然總是處于變化或動蕩之中,但這個世界也一定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教育就是要給予學生這些永恒不變的東西,這是教育真正的使命。如果教師能把身上更多真善美的特質在學生面前充分地展現出來,就一定能夠成為學生的偶像。
2.對學生實施人性化的教育
學生喜愛人性化的教師,什么是人性化?人性化就是他的行為都符合人的特性,非人性化的表現要么神化,把自己扮成無所不能,十全十美的神,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要么機械化,習慣于什么都統一規定,統一要求,忽視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將教育當成知識的簡單疊加,最終將學生當成讀書機器、考試機器。在教學中,那些只關心分數,從不和學生進行對話和交流,課堂上毫無生氣,冰冷而機械的教師都是非人性化的。人性化的教師是溫暖的,如同陽光,人性化的教師是靈動的,如同甘露。人性化的教師是最有魅力的,不僅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也能領導學生,成為學生的朋友和導師。
3.抓好每一個細節
雖然學校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完善的各項規章制度,但細節也應注意,比如,教師進了校門,學生向你致意,你是否視而不見?一分鐘預備鈴響過后,您是否還在辦公室?下課音樂已高高奏起,您的課是否還濤聲依舊,對學生的紀律問題完全放任自流,消極對待?您在聽別人的課時,是否忘了起碼的禮數,要么小睡片刻,要么與同事竊竊私語等?
教師的個人教養、基本素質,對待工作的責任感、敬業精神體現在哪里?就體現在工作的細節中。好的口碑從哪里來?就是從一點一滴的語言、神情、動作、行為中累積起來的。因此,教師個人平時的修養很重要,怎么才能讓教師言行更有修養,我認為讀書是不二法門,很難想象不讀書的人,居然會有好的教養和行為舉止。
在不斷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相信只要廣大教師不斷努力,在教學實踐中嚴格要求自我,逐漸培養起富有責任感的職業精神,讓自己成為學生人格成長的領導者,我們就能以優質教育服務真正取信于學生,就能辦出人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鄧暉.學徒制在當今美國社會中的新使命[J].比較教育研究,1994(01).
作者簡介:李小康,男,1978年出生,漢族人,碩士,就職于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