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民
摘 要 軍人職業的特點決定了軍人角色的特殊性,軍人的價值也就體現在特殊的角色之中,強化軍人的角色意識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既要堅持正面灌輸也要注重啟迪引導,更要探索灌輸與引導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官兵 職業道德教育 灌輸 引導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1 官兵職業道德教育要堅持正面灌輸
灌輸是指“從外面輸入某種思想,相對于自發論而言。”①堅持以正面灌輸為主,是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針和原則。本文中正面灌輸是從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來理解的,并不等同于方法層面上單純的“注入式”或“填鴨式”。“客觀地講,沒有一種教育不是由外部向個體內部的注入,沒有一種教育不是以相對確定的真理性為前提的,否則我們就根本不可能決定教授什么、引導什么。”②放棄道德灌輸,就等于放棄教育責任。對于官兵來說肩負國家賦予的神圣職責,應該具備什么樣職業道德,不能自發地產生,正面灌輸是必不可少的。
1.1 正面灌輸體現部隊武裝集團的性質
部隊是執行特殊任務的武裝集團,高度的政治覺悟和集中統一的行動是官兵的基本素質。政治上合格是官兵最基本的素質,職業道德覺悟是把政治覺悟轉變為自覺的實際行動的重要媒介,道德上自覺,才能政治上堅定。只有通過正面灌輸才能把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任務等政治觀點轉變為官兵內心自覺的官兵職業道德信念。
1.2 正面灌輸遵循社會普遍價值認同規律
任何社會對善惡美丑的道德標準都有一個普遍的價值認同,通過社會成員的傳遞、學習和掌握得以實現,以保持社會的穩定、延續和繁榮。對官兵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也必須經過這樣一個階段,才能促使官兵的職業道德觀與社會普遍的價值認同規律相一致。
1.3 正面灌輸符合心理學中的“刺激——反應”理論
“這一理論的優點,在于比較客觀、科學地揭示了灌輸對于塑造人的重要性和現實可能性,而且對于如何在刺激過程中逐漸鞏固、強化反應的方向和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③對官兵進行職業道德灌輸在本質上就是在這種“刺激-反應”基礎上的反復操作,經過無數次的“刺激——反應”,形成正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使官兵產生特定的職業行為聯接,以達到教育期望值的反應。
2 官兵職業道德教育要注重啟迪引導
2.1 讓官兵在主動參與中感受教育
啟迪引導是在尊重官兵基礎之上的一種指導性教育形式,它與灌輸不同的是,要求教育組織者充分調動官兵的積極性,通過他們個人的思考和領悟來提升職業道德的目的。在教育中適時對官兵進行啟迪引導,使其心有所動、情有所轉、思有所變,進而滿足他們在職業道德上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愿望和需要,才能激發他們不斷進行職業道德的自我完善。
2.2 讓官兵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正確的啟迪引導可以逐步把官兵對職業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引向實際行動,以促進良好行為的形成。尤其是剛入伍的官兵好奇心、好勝心十分強烈,愿意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他們自尊心強、積極進取,珍視榮譽,針對這些心理特征,開展一些評優評先的活動,引導青年官兵的進步和成長;也可通過英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的宣傳和典型經驗的介紹,教育者的言傳身教,良好的軍營文化活動以及集體或個人的各種表揚和批評等實現。
2.3 讓官兵在情境模擬中體驗教育
教育是雙向活動,教育者可通過教的活動,引導官兵注重對所講授內容的探索、研究和理解。教育者可以精心創設一個讓官兵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然后提出問題,適當引導,組織官兵進行探究。在“真實的情境”中,官兵會為解決問題而學習和思考,形成主動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官兵在這種情境中主動活動所獲得的東西,比灌輸給他們的要豐富得多,扎實得多,從而提高教育效果。
3 官兵職業道德教育要實現灌輸與引導相融合
3.1 灌輸要從關心信任出發
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信任是一種健康而美好的關系,也是職業道德教育所應建構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以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內爾·諾丁斯教授為代表的關懷倫理學家把關懷倫理學應用到教育上,形成了道德教育的關懷模式。她認為道德哲學是關心人們的生活幸福,關懷在道德理論中擁有重要的意義。可見,關心是人們道德存在的核心,而“信任是交往雙方對于兩人都不會利用對方的易受攻擊性的相互信心”。④彼此信任是相互尊重的前提,如果官兵對教育者的言行品質不信任,教育者也時刻懷疑官兵的職業道德有問題,那么,再怎樣對官兵進行職業道德理論的灌輸,教育效果也不會理想。
3.2 灌輸要從交流溝通入手
交流溝通講求平等性,也就是教育雙方置身于平等的地位,互相尊重對方的人格和情感。在職業道德灌輸中,教育者和官兵之間要從簡單的服從關系,變為彼此之間的心與心相通,情與情交融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是在互相的交流溝通中得以實現的。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活動,教育不是把所傳授的內容裝進被教育者的頭腦,而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把教育內容變成官兵自己的思想,使官兵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得到心靈的健康成長,教育者也可以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批判、生成和創新。
3.3 灌輸要以尊重激勵為先
青年官兵正處于青春時期,獨立意向迅速發展,有很強的自尊心。官兵的這種心理和行為特征就構成了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方法中尊重激勵的客觀基礎。官兵個體情況不同,對尊重激勵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自尊感是一個人要求得到別人肯定和重視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種積極情感,是不斷追求、進取向上的內驅力 ,也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⑤在灌輸的過程中教育者既是傳授者,也是思想交流的參與者。只有尊重官兵的人格、個性和差異,才能營造出一種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圍。但尊重激勵不等于放縱,教育者在灌輸中面對黑與白、對與錯、是與非一定要觀點明確、毫不含糊,作出清晰而明確的判斷。
注釋
①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36.
② 孫小梅.當代中國道德教育模式述評[J].天中學刊,2006.21(3):136.
③ 王海平.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130
④ 鄭亦夫.信任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7.
⑤ 羅侃淳.教師職業道德[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