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吉日嘎拉
摘 要: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他既是聯系各科教師及學生之間的紐帶,又是溝通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橋梁。班主任工作繁多,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事半功倍。以下僅就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問題談點粗淺體會。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藝術;引導;批評;轉化;評價
1 引導的藝術
所謂引導,就是班主任通過說理等形式啟發、勸導教育對象達到預期教育目的的行為,這也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再差的學生也總有不差的一面,引導得法就可以讓他們煥發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揚起前進的風帆,迅速向好的方面轉化,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自我教育。而實現恰當引導的關鍵就在于掌握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素質由于先天、后天等各種因素,尤其是后天生活環境,所受教育和主觀努力不同,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心理特點,造成了個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如有人喜靜,有人好動;有人急躁,有人溫和;有人靈活,有人遲鈍。在引導學生過程中,只有了解這些個性差異,采取因人而異的態度和方法,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一般來講,對性格活潑、有點自以為是、愛自我表現的學生,可以當面批評和爭論,但一定要堅持說理、平等待人;對于性格固執、不善言談的學生,適合于私下交流、榜樣激勵、后果教育等讓他接受;對于自尊心較強、有點偏激、又缺乏勇氣的學生,應采取積極熱情、個別幫助的方法。如果不根據學生心理個性差異特點,一律用公開化、形式化、簡單化的方法做工作,是很難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的。
2 批評的藝術
1.要把握時機,注重場合,保護學生的自尊不受到傷害。不分場合、不分時機的批評很難達到預期目的。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就會出現“破罐破摔”的消極心理。要取得批評的較佳效果,除了要注重批評的場合外,還須把握好批評的最佳時機。一般來說,批評要及時,充分發揮其近因感知效應。但在實際工作中,也會發生“欲速則不達”的現象。那么,該如何來把握好批評的時機呢?多年的班級管理經驗告訴我,批評學生要選擇好適當的時間、地點,如散步時、活動后、課余,在這些時間段批評學生,學生心情輕松,易于接受。
2.要關注個體差異。心理學家認為,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點。“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們在教育和批評學生的時候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個性特點,用不同的方式批評。如,對于脾氣暴躁、容易激動的學生,最好以商討的方式,平心靜氣地使其在一種友好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批評意見;對于有惰性、依賴心的學生,批評時措辭可以尖銳些,語調可以激烈些,但絕不能諷刺挖苦、肆意辱罵;對于自尊心很強又“愛面子”的學生,則應以單獨聊天的方式進行批評,并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讓其在與老師平等交談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于盲目性大、自我覺悟差,但易于感化的學生,宜借助他人的經驗教訓,運用對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評的內容,使被批評者感受到客觀上的某種壓力,促其自我反省。
3.欲抑先揚,批評之前要做好鋪墊工作。用表揚作為批評的鋪墊,不失為一種良策。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還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這種方法,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從后進生身上找到閃光點,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表揚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詞,也不輕描淡寫。
3 轉化的藝術
心理學研究中的“門檻效應”表明,當最初對人們提出簡單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被別人認為自己是不通情理的人,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后,再向他們提出較高要求,此時人們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于接受較高的要求。這一研究成果提醒班主任在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要抓住“相融”和“梯度”兩個關鍵詞。所謂“相融”,就是在轉化后進生時要努力創造心理相融的氛圍,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因為,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是伴有某種心理反映,或喜或厭、或愛或憎、或哀或樂,從而使情感在思想交流中呈現特殊意義。心理相容,則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反之,則互相猜疑、互相排斥。可見,師生心理相融與否是轉化能否取得正效應的重要前提。
所謂“梯度”,是指轉化后進生的目標要有梯度,不能過高,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搭臺階”、“扶梯子”,本著“小步子、低臺階、勤扶持、多引導”的原則,使之逐漸轉化,做到扶一次“梯子”,摘一點果子。另外,還可以通過適當淡化后進生的缺點來實現轉化,尤其是對一些無關大局的細節和局部范圍的小事,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圓滑”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差生的抵觸情緒,有利于后進生的轉化。
4 評價的藝術
1.愛心是評價的前提愛心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愛是信任、愛是尊重、愛是鞭策、愛是理解、愛是投入、愛是力量。愛本身是人類最美的語言,不論你是否有明確的承諾,都會像春風一樣潛入人的心田。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如果沒有愛心,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2.賞識是評價的基礎。班主任要學會欣賞學生,就要學會寬容學生的錯誤,更要學會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育家與教書匠的最大區別,就是教育家是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他不歧視任何一個孩子,對每個人孩子都以平和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嗎?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長處,也有短處。班主任應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為學生才華的顯露和鋒芒的顯現創造良好理想的心理環境,為學生形成自信和增強自信推波助瀾。讓他們在被欣賞的幸福感中成長。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要及時鼓勵、表揚,促使其形成燎原之勢。其實學生出現情緒波動,以及學習和紀律比較差等屬于正常現象。但不管怎樣,最差的學生也有優點,如果我們帶著欣賞的目光,帶著審美的心情去看學生,就必定會從他身上發現美好的東西。
3.激勵是評價的核心。激勵可以改變學生的心態,樹立學生的自尊,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命運。班主任要用激勵的評價觀來對待學生,要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抓住學生的點滴閃光之處,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奮進的動力。心理學家曾經做過梭魚與小魚的實驗,把梭魚最后不吃小魚這種屢遭挫折后形成的放棄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行為”,即反復的失敗可以使人消極。成功的體驗將會促發一個人永遠向上。一個人的成功經歷越多,他的期望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歡樂帶給兒童,在兒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幫助學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師的義務,獲得成功是每一名學生的權利。
4.發展是評價的宗旨。評價的根本所在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和長處。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和背景,正確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為每個學生提出適合其發展的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建議。評價承擔著誘發和喚醒學生潛能的任務,創造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展示其智能狀況,從而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