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幾何概念的學習,教師要以數學活動為基礎,把探究新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用不同思路、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獲取新知,讓體驗奠定成功,讓操作、比較成為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豐富生活。
關鍵詞:教學;幾何概念;小學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里有關圓的描述是:“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圓,……會用圓規畫圓;通過操作,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為定值,掌握圓的周長公式;探索并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這一概念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學習和理解圓的相關知識。
一、用“體驗”深化“感覺”
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勾起學生的回憶,然后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自己最喜歡的平面圖形。學生很快圍出了各種不同的圖形,環顧一周后,教師提出疑問:“為什么沒人圍圓?你能試一試嗎?”學習之初,學生對圓已有了一些認識,最初不圍圓,就是基于這種“感覺”。學生在操作、體驗后得到證實:釘子板上確實無法圍出圓,因為圓是由“彎彎曲曲”(生語)的線圍成的,而以前所學的平面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這也是圓與以前所學的平面圖形最大的不同。
“圓是曲線圖形”這一概念屬于圖像表征,對此概念的認知,教師并未止步于此。嘗試圍圓后,教師接著讓學生借助物體畫圓、用圓規畫圓并剪下看不到圓心的圓……有了圍圓、畫圓、剪圓的實踐過程,學生對“圓是曲線圖形”有了更加深刻的體驗。
二、用“操作”驗證“猜想”
在《圓的周長》教學內容中,圓周長與直徑關系的探索環節,教師安排了四個層次的操作活動:
1.自主發現
學生通過自主發現,了解到通過測量和計算,圓周長與直徑的倍數大多在3~4之間。
2.二次測量
對于少部分數據不在3~4之間的情況,進行二次測量,師生再次親歷測量的過程,一起找出測量出現問題的原因,修正數據。
3.再次觀察發現
數據修正后,引導學生再次觀察、發現,得出“研究的圓形物體不同,圓的大小也不同,但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4.再次驗證
用例題中每個車輪的直徑分別度量三個車輪的周長,讓學生再次感受“圓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關系的得出過程,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與興奮。
三、用“比較”引領“發現”
圓的“直徑”概念教學中,認識“直徑是圓內最長的線段”時,教師引領學生先畫一畫,再想一想,讓學生在圓內畫出“不通過圓心,兩端在圓上”的線段。畫出符合條件的直徑后,和圓內原有的直徑相比較。學生很清楚地認識到這些線段比直徑短。接著讓學生畫出“不通過圓心,兩端在圓上,并且和直徑一樣長”的線段,學生嘗試過后意識到:符合這樣的條件的線段,是無法畫出來的。不需教師多言,學生在比較中已經有所發現:直徑是圓內最長的線段。
學生在操作后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有所“發現”,是對直徑概念外延的認知,更是在比較的情境中觸摸到了“直徑是圓內最長的線段”這一概念的本質。
四、用“應用”豐富“生活”
數學從生活中來,還要回到生活中去,但把數學“退回”生活不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從教學的目標來看,學生把生活帶入數學才是最終意圖,而這個目標必須通過學生的數學活動來達成。
《圓的周長》的教學之初,教材提供了三種不同規則的自行車車輪,讓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直徑越大,周長越大,說明周長的大小與直徑有關。接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在教師的引領下,找到了圓的周長始終是直徑的π倍。新課完成后,教師再次引領學生回到課開始的三個自行車車輪,讓學生計算三個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大約各是多少。分組計算后匯報,再次驗證,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周長也就越長;反過來,直徑越短,周長也就越短。因為不管周長和直徑如何變化,圓周率始終不變。有之前的觀察發現,此時再來學以致用,通過計算驗證之前的發現,是對學習需嚴謹的甚好教育。再結合對“車輪為什么是圓的,車軸應該裝在哪里”的索問,是對學生數學素養能力提高的較好訓練,更是對“圓的特征”在生活中應用的理解。
參考文獻:
鄭金釵.淺談小學數學幾何概念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3(12).
作者簡介:陳珍,女,1982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康華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