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要求學生學習知識,要重視知識發展的過程。實踐是學生發展的原動力,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情地實踐,學生的發展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到落實。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來源于動作。”一語道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動手操作;激發興趣;數學
動手操作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實踐活動,對小學數學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動手操作從實踐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在教學《統計》中,教師一開始給每一小組發了小豬、小猴等動物的頭像,讓他們認識了這幾種小動物,然后問學生:“動物們都跑到你們的桌子上去了,你們各個小組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種小動物各有幾只?請大家動動手,想想辦法?”學生一下子就投入進去了。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比看教師分、理,聽教師講解獲得的知識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二、動手操作從實踐出發,把數字形象化,把知識內化
操作實踐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敘述變成有趣的、快樂的、帶有思維形式的游戲,從而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知識內化。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學生自己用長方形的紙折,利用分一分、畫一畫等動手操作活動激發學生興趣,發現同樣是表示長方形紙的■卻有大有小。促進學生進一步主動探索、體會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并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三、動手操作從實踐出發,發展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是指幾何形體在人腦中的視覺表象,它是學習幾何的一種必需的思維和能力。小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很弱的,我們要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其中主要的一個渠道就是讓學生親身感受各種幾何形體的特征,在大腦中形成各種表象。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時,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它們的特征,通過觸摸、展開、重組等實踐活動,有序地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及其特征,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了較全面的認識。生動地使學生了解點、線、面、體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從二維空間觀念發展到三維空間觀念。
四、動手操作從實踐出發,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主要包括使學生養成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態度;使學生養成善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嚴肅認真和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等。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能力和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途徑。長期的動手操作在無形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明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著動手操作的進程,對學生動手操作的要求慢慢提高,小學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現欲,也會要求自己認真地完成每項操作。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之后,要畫出120°的角,學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畫出來的。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提出問題:“不要用量角器,你們能準確地畫出這個角嗎?”學生帶著問題又進入了愉快的動手操作、實驗探求之中。很快,學生就發現了兩種畫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個30°的角拼起來得到120°角;用兩個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來得到120°的角。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創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認同和老師的表揚,享受了成功的喜悅。
五、動手操作從實踐出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加強合作討論,在操作討論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通常高于附近區域的平面;樓房的陽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夠出現意外的體驗和思維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其主動參與合作,增強合作意識,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在動手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感悟,在動手操作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使所學知識更扎實,應用知識更靈活。
作者簡介:張玉煥,女,1977年5月,本科,就職單位:山東省青島遵義路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