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學改革的觀點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合理運用導入,會使學生更容易融入教學過程中,正確跟隨教師的思路,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教學經驗,從五個方面對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導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進行了全面論述。
關鍵詞:數學教學;導入;課堂
一、承上啟下,以舊聯新
正如古語所說唯有對原有知識進行溫習,才能夠掌握新授課的內容,因此,在進行新課內容導入的時候,要準確把握新舊知識的契合點,同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具有針對性的導入形式。運用聯想的形式進行知識導入。比方說,在講授《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時候,在新授課之前可以利用運算長方形面積,從公式推至運算結果,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理解授課內容,繼而引導學生推知三角形面積的測算方法。教師在這個環節,要引導學生推理長方形和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運算有何關聯,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用兩個三角形構成長方形,引導學生在形象化的多媒體展示中,認識到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之和就是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進而讓學生帶著興趣融入新課授課氛圍之中。
二、激發興趣,啟動認知
營造教學氛圍,能夠引導課堂主體融入授課內容,生發出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踐行新課堂主體的自主探究理念。比方說,在教授《循環小數》這一章節,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引發其自主探究的興趣,用形象化的導入引出抽象知識,教師在授課之前可以制作色彩明晰的綠、紅燈PPT課件,新授課之初引領課堂主體通過觀看課件,結合生活中與之相關的交通信號燈的變化,探尋其相應變化規律,教師因勢利導引出,交通信號燈三種顏色因循相應次序往復顯現,就是循環狀態,從生活現象再推知數學知識,師生互動,水到渠成地完成授課內容。通過貼近學生身邊的情境引入教學內容,進而使課堂主體自覺生發出探究的積極性,從圖形感知進入。
三、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質疑是教育教學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方式,引導學生生發對問題的思考,至關重要。在數學授課之初通過將有效的問題設置在相應的情境之中,進而引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而進行自主探究。在講授測算長方形以及正方形的面積的時候,以分米為單位標示圖形,引領學生自發將兩種圖形的面積進行對比,教師再讓學生探討什么樣的測算方法更容易得出這兩種圖形的面積,很多學生紛紛開動大腦思維,整個課堂氛圍也變得活躍起來。
四、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興趣是個體深入探究問題的源泉,在數學授課環節尤為重要。在對三角形的內角之和進行計算的時候,就可以將三塊玻璃組成
一個直角三角形,并利用課件進行PPT展示,用問題式的教學環節,引發學生對三角形的內角之和的度數進行思考。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斷進行深入探究。在實際測算中,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直角三角板進行內角和度數的計算;再借助量角器測量直角三角板的內角度數之和。最終,教師利用PPT等多種教輔用具將圖片中拼接的玻璃板有效地拼接,引領學生認知。
五、創設情境,激發求知
數學新授課中借助創設情境的形式,可以將抽象的定理,融入形象化的情境之中,通過插入影音文件等多種導入形式,讓學生置身情境,更輕松地理解文本內容。比方說,在教授與“相遇”相關內容的時候,為了更順利地完成授課內容,教師就可以營造諸如這樣的情境:借助可動的抽拉圖片引領學生感受“相悖”“同時”等相關內涵,在可動的抽拉圖片的參與下,讓學生更輕松地認知相遇以及相距等概念,激發課堂主體對問題的探究意識。
誠然,數學授課環節,還有著多樣化的導入形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將課堂主體的實際情況作為授課的參考依據,靈活地采取多樣化的形式,不過,無論介入何種授課形式,在對知識的傳輸過程中,都要同時兼顧對其性情的陶冶,才智的啟發。力求生動性與趣味性的融合,語言精簡,表意準確,使得課堂主體收獲一種身心的愉悅與知識的豐碩。
參考文獻:
[1]陳林華.淺析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1.
[2]徐靈芝.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J].安徽教育,2006.
[3]劉建華.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啟發點”[J].小學教學參考,2000.
作者簡介:劉國輝,男,1978年12月出生,專科,就職于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渣江鎮唐福完小,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