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金禹
摘 要:“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已成為課堂模式改革中最為關注的一個話題,那么,到底什么是“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如何打造“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呢?本文試從“精研課標、情境導入”、“明確目標、探究閱讀”、“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達標檢測,深化小結”四個方面來闡述這一問題,以求在有限的45分鐘內獲得最高的教學效益。本文著重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第9課的《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為例,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作具體的探討說明。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有效性;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24-01
一、精研課標、情境導入
掌握課標是確定每一節課教學目標的依據和基本前提,也才能保證在45分鐘內集中“火力”突破重難點。課標就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在課堂中緊緊圍繞課標展開教學,有選擇性地安排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從而才能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打造高效課堂。《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課程標準》要求“簡述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根據內容選擇恰當的導入方法,引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對每堂課的學習成功與否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激趣導入,向學生展示中國古代男耕女織圖和近代的工業生產圖,提問學生兩幅圖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歷史信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這種變動是如何發生的?從而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這堂課的成功打下基礎。
二、明確目標、探究閱讀
這是一堂課關鍵的一步。布魯納發現法認為,教師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教師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對這種情境發問并自己探究閱讀,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設問時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抓住重點,就基礎知識點、難點的切入點設問,如《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閱讀時,打出幻燈片:
1、主題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問題1]: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2]:自然經濟是如何解體的?
[問題3]:自然經濟解體的后果是什么?
2、主題二:洋務運動
[問題4]:洋務運動的時間、指導思想、旗號、代表人物和結果分別是什么?
[問題5]:洋務運動的具體實踐內容。
[問題6]: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和原因是什么?
[問題7]:應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3、主題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問題8]: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問題9]: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代表企業有哪些?
[問題10]: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是什么?
第2、4、5、9題是基礎知識點,第1、6、8題是重點,第3、7、10題是難點。這樣既抓住了基礎知識,抓住了重點,也為化解難點,引導學生把握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打下了基礎。這一步實際上是教師緊緊圍繞課標巧定目標,將教材內容通過具體問題呈現,由學生自行探索解答或啟發解答的過程。為逐步發展到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定目標,再自我探索解答架通橋梁。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這是一堂課最重要的一步,是在第二步教師定出目標,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與第二步相連最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步先由學生解答,對于基礎題學生很快能解答。對于重難點,我會根據“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的教學思路讓學生掌握。如對于洋務運動主要史實,學生已經從上學期的政治史學習中了解到“內憂外患”的歷史史實。因此我會從洋務運動發生的時間上下手,讓學生回顧當時的歷史背景,從而得出“內憂外患”的結論。也就是完成了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洋務運動會發生的原因。”然后我會提問學生一個問題“既然清政府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進行洋務運動,那么也就是說最根本的是為了解決當前內憂外患的局面。那么同學們,我們可以知道它的根本出發點也就是根本目的是什么嗎?有誰可以總結一下?”接下來我會采取分組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找出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內容,從而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最后讓學生和老師共同完成填寫洋務運動內容的表格。從而達到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最后老師再提問學生“洋務運動的開展在當時來說是很大的一個進步,那它達到目的了嗎?結果如何?有怎樣的影響呢?”通過小組進行合作、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就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能夠使學生加深本課重點的學習和掌握。
這樣,通過學生閱讀思考,教師引導,既突破重難點,也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發展;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歸納綜合問題的能力。教學實踐說明,有效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教師的指導必須把學生導向學習的境地,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通過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四、達標檢測、深化小結
無論課程進度如何,課末都要留5分鐘的時間給學生,以鞏固消化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這個時段,更需要教師精選試題,試題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題題重點,題題課標(課標是考試內容)。抓緊時間當堂復習、鞏固,才能不斷強化已經建立起來的神經聯系。因此,無論課程進度多慢,我們都要在課堂結束前5分鐘給學生理清課文脈絡,以達到“磨刀不誤砍柴功”的目的。
總之,歷史課堂教學模式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自主學習為途徑,合作討論為形式,培養思維能力為重點,構建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教學程序,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努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