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應試教育的環境下,農村美術課是不被重視的課程。那么教師要立足鄉土資源,發揮小班優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讓農村的美術課堂迸發出新的活力。了解新課程的理念,為小組合作學習尋求理論依據;發揮小班優勢,科學分組,建立高效的小組合作團隊;利用分組數少的優勢,突顯評價環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有效教學作用;立足鄉土資源,激發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根據鄉村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開展美術小組合作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鄉土資源;小組合作;美術課堂活力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環境下美術課程的開設在農村往往被邊緣化,在許多家長、學生,甚至學校領導的思想中,美術課是不被重視的課程。特別是對于一些留守兒童來說,更是缺少家庭的關愛和經濟支持,在學習材料的準備上十分困難,致使鄉村美術教育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有時甚至讓教師陷入困境。那么在農村美術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化解美術材料準備不足的困境,尋找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打造高效的美術課堂呢?在教學的過程中經過探索和實踐,我感到立足鄉土資源,發揮小班優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讓農村的美術課堂迸發出新的活力。
一、了解新課程的理念,為鄉土小組合作學習尋求理論依據,并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新課程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學習方式之一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和傳統教學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合作學習”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的,主要指向于一種學習的組織形式。對于合作學習這一概念也有幾種不同的詮釋,這里我們授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界定的合作學習概念,即“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位列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相性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合作是一種社會態度,其實也是一種社會準則,因此合作學習的另一重要的意義還在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如何與具有不同特質的人相處;學會聆聽,學會向不同的人學習他們的長處:學習如何把自我融入群體中,又如何在群體中突出自我;學習如何獲得幫助、理解與支持,如何看待矛盾,如何去化解矛盾等。我認為農村學校更有必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增多,農村中有很多學生成為“留守學生”,與父母聯系較少,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導致學生對社會的安全感、信任感無法建立,使有些學生產生孤獨、寂寞、膽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所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及人際關系,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二、發揮小班優勢,科學分組,建立高效的小組合作團隊
近些年來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農村學校生源差,班級人數少,一班大致就三四十人,小班化教學成為常態。教師要根據這一特點,善于發揮小班的優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班級內進行有效分組,建立高效的小組合作團隊。由于美術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學生要經常動手操作,創作實踐。45分鐘的課堂時間,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完成一件比較完美的美術作品是比較難的。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是美術課堂學習中比較好的學習組織形式,它能夠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通過分工合作,互補有無,完成一件比較完美的美術作品。
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是4人一組,有時候也會2人或6人一組,一般最好不要超過6人一組。分組方式一般包括就近分組、隨機分組、自由分組、任務分組、混編分組等。在我的課堂上正好利用農村班級人數少的優勢,一般分為4人或6人一組,為了省去重復的分組分工的任務,在每學期開學伊始時,依據組間均衡配置的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四人組,每組設四個崗位,每個成員都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組長主持小組工作,安排小組成員準備學具,將小組任務分解給組員。記錄員負責記錄本組合作中發現的現象,協調組員間的合作任務,鼓勵大家積極創新。評價員負責觀察組員合作技巧,并對小組完成任務過程做出適當的評價。報告員負責向其他小組和班級匯報展示自己小組的見解與作品。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組內這四個崗位可自由選崗,每人一崗,而且責任相互輪流承擔,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真正體現高效的小組合作團隊優勢。
三、利用分組數少的優勢,突顯評價環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有效教學作用
合作學習的評價方式可以是廣泛而多樣的,有教師評價,也有學生自評、互評;有語言描述的,也有數字表達的,還有肢體語言的。評價的標準也因為評價的層面、難度、內容、目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農村學生少、分組數目小,使評價時間更充分、更具有多元性、針對性、豐富性、空間性等優勢。如,教學《面具設計》《學生裝設計》等,在教學中編排相關的情景劇,以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主動性,在小組內讓學生分清各自扮演的角色,依據劇情合作設計道具,由小組合作完成作品,再通過劇情進行肢體表演,對自己小組的成果進行展示。有了時間和空間作為評價的保障,學生能更好地展示小組間的作品,體驗其藝術文化魅力,從而激發美術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實現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四、立足鄉土資源,激發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
農村學生美術底子差,等于從零學起,并且加上條件所限,對于部分難度較大和需要畫具的課程,學校很難開展。但是農村也有農村的好處,它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原材料。如,俯拾即是的泥塊、木料、蘿卜、紅薯、樹葉、土豆、各種豆子等都可用來作為泥塑、雕刻、篆刻、粘貼畫等創作活動的材料。利用這些鄉土資源,因地制宜地設計美術課例,開展豐富多彩的鄉土美教學活動。這時教師利用小組優勢,明確責任分工進行合作:小組商討確定主題方案后,布置小組成員收集各種材料,組長明確責任共同設計完成作品。如,開展《泥塑》教學時,農村學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來做泥塑練習的,但是阜陽的大小河塘之中有著豐富的黃膠泥,這是上等的泥塑材料,完全可以替代橡皮泥作為泥塑的原材料,讓學生體驗親自挖黃泥的樂趣,然后教師引導講解技法,學生自由分組以后,由組長明確任務,確定任務完成的程序、責任分工、任務完成、展示評價作品。這樣學生在興趣和責任的驅使下便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完成作品。
農村的學生基礎差,教學條件有限,大部分家長對購買美術材料的費用不支持。那么如何根據實際情況來實施人教版的美術內容,同時又減輕學生購買美術材料的經濟壓力呢?我根據實際情況,在不違背教學大綱的提前下,利用農村學生現有的經濟情況,開展材料易得的操作性課程,學生共同準備所需材料,節省了購買材料的費用,減少了家長的經濟壓力。這樣學生既喜歡,課堂效果又好。如,我在實施《室內裝飾品的設計與制作》的教學內容時,我拿著提前準好的幾件室內裝飾品掛件,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猜猜:“我手中的裝飾品是如何制作的?”學生小組討論。“噢,我知道那件是用廢舊的光碟、毛線、照片,還有香包等制作的相片掛件,那個獅子頭裝飾掛件是用廢舊的日歷、毛線、塑料瓶蓋制作而成的。”學生瞪大眼睛興奮地回答道。我說:“這些制作材料也是你們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只要我們用創意的思維變廢為寶,就能設計出各種裝飾品。”下面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啟發下,掌握了裝飾品制作的方法,并且已經興奮得躍躍欲試,想親自動手制作了。此時我趁機提問:“你們想制作出比老師更有創意的作品嗎?”學生迫不及待地歡呼道:“想!”我趁機開始布置任務:“剛才,你們看到的老師手中的裝飾品,是沒有花一分錢制作而成的,那么請我們每個同學把自己準備好的廢舊材料拿出來,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完成一件室內裝飾品。”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共同準備材料,齊心協力、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地完成任務。這樣的小組合作優勢體現在:既化解材料準備困難的同時,又拓展了美術教學的空間。
當然,合作學習只是諸多學習方法中的一種,它不是教學的全部。特別是農村美術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步驟的銜接,考慮自身教學實際情況、學生學習的情況、立足鄉土資源開發,不讓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達到優勢互補,讓鄉村美術教育煥發活力,推動美術課程改革的深層發展。
參考文獻:
尹少淳.初中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5.
作者簡介:劉曉梅,女,1981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聞集鎮兩河中學,研究方向:初探農村初中美術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