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還能夠讓他們真正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身邊遇到的問題,這是教育的目的和關鍵所在。根據教學經驗對生活數學教育進行了簡要的研究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教育;思考探索
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新課標提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加強小學“生活教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將生活問題引入課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離不開生活,它是對生活大多數現象的理論升華和總結。教師要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用生活問題引入教學內容,首先讓學生意識到這一生活問題與數學有關,學習這一問題能夠幫助自己了解某一事物,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比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講解關于“平均分”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首先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新年到了,我們要吃餃子。爸爸交給你一個小任務,鍋里一共有30個餃子,把他分別分給爸爸、媽媽和自己,并且要每個人一樣多,那么該怎么分呢?”這時候學生就開始思考,怎么分才能一樣多,如果學生從未涉及到平均分的問題,那么他們的內心一定會存有很大的疑問,而這一問題又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如果不學習就得不到解決,這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平均分”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同樣,面對每一個數學問題,教師都可以用生活的需要進行課堂引導,學生也只有真正感覺到需求了,才能懂得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二、將生活體驗引入課堂,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師不僅需要在引導學生的學習上充分展現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還應該真正帶領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才能在腦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刻板的識記,一旦出現微小的變動就不會解決問題了。比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教給學生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之前,給每人發一個用四根木棍組合而成的長方形。先給學生講解長方形的周長概念,讓學生自己尋找計算長方形周長的辦法。這時候很多學生會自覺地將長方形的四條邊拆下來,了解到其實長方形的周長就是四條邊的和,進而推斷出多種周長的計算公式,長×2+寬×2、(長+寬)×2等。由此可見學生只有真正地體驗過,才能使理解更加深刻,并且掌握思考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生硬地去套公式。
三、將生活情境引入課堂,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
教育生活化不僅需要教師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發揮主導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教學的引導者,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學習了加減乘數法以后,筆者讓學生開展生動的“課堂超市”練習,先將“商品”歸類放好,不同的商品標注不同的價格,一部分學生充當售貨員,一部分學生充當消費者,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真正模擬超市的整個購物過程。這種鼓勵學生進入生活情景式的學習模式,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生活中去,及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復習,對提升學生的心算能力、思維反應速度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四、將生活認知引入課堂,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師進行數學生活化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引導和教育,還應當鼓勵學生用心發現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對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筆者除了給學生布置日常的數學練習作業外,還給學生留了一個空間較大的作業,讓他們每天發現一個身邊的數學問題,并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可以是疑問的形式,也可以是考考其他同學的形式。比如:有學生講述了他和爸爸外出釣魚的問題,他們釣到魚后按照市場價進行計算,算出了他們如果將魚兒賣掉會有多少錢的受益。這種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許多,能夠真正將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這也使得他們能夠靈活地應對應試考試中令人頭疼的應用問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袁緣.數學文化與人類文明[D].吉林大學,2013.
[2]解書.小學數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結構及特征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徐蓮英,女,1986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熟市世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