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的情感能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情感化處理;深入地研究學生,使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產生愉快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使學生成為全面健康發展的國家棟梁之材。
關鍵詞:中學歷史;情感教育;體驗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培養學生對個體和社會的責任感。”相對于傳統的只注重歷史知識傳授的思想,新課標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良好意志、道德的形成。中學歷史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我們每位教師都有條件也有義務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那么,有哪些有效途徑呢?
一、將教學內容做情感化的處理,以情生情、以情促知
歷史是人創造的,講述的是關于人的活動,它本身就富有情感。面對歷史,我們或哭或笑,或深思,或戲說,或歌唱,或怒罵。它給了我們表達情感、升華體驗、深化認識的機會。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善于挖掘歷史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對教學內容做適當的加工與處理,讓學習歷史成為心靈的體驗和情感的感染過程。
在講科技文化等教學內容時,可以結合人物軼事展開,將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鮮明人物和枯燥的敘述知識有機結合,賦予這些內容以情感的色彩,使學生為情所動,以情促知。例如,在教學司馬遷和他的巨著《史記》時,可以這樣向學生講述:“司馬遷在遭李陵之禍后,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摧殘,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但當他想到屈原、孫臏等人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時,忍辱負重地完成了史記的創作。”這樣司馬遷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崇高形象就會自然地呈現于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向偉人學習,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深入研究學生以貼近學生生活,關注社會、注重體驗
很多學生喜歡看關于歷史的電視節目和課外書籍,但是卻不喜歡上歷史課。主要原因就是傳統歷史教學脫離了學生生活現實,只關注于單調、枯燥的歷史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感受和樂趣。學生在學習中不能獲得真實生活的愉悅體驗,情感教育難以落實,歷史教學的質量也難以提高。新課標指導我們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價值。所以在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現實,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現實中談歷史,在體驗中看規律,在生活中悟理想。
例如,在教學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時,聯系戰國末期的商人呂不韋的故事進行講述。呂不韋白手起家,靠經商積累巨大的財富,但卻要通過資助政客來獲得社會的承認和地位的提高。可見,我國古代商人是沒有相應的政治地位的。然后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當代商人和理由。學生馬上興趣大增,說出了一系列商界名人,例如,萬科的王石、香港首富李嘉誠、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海爾總裁張瑞敏等,理由說得也是頭頭是道。通過這樣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的討論,使學生在情感上深刻地體驗到商人的地位和責任。
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情境交融、引發共鳴
單一的教學方法即便是再好的,沒有變化也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失去它應有的魅力。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多樣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圍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講述法,通過教師帶有情感的繪聲繪色的講述,勾畫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再現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使師生情感交融,產生共鳴。又如,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模擬歷史場景和人物,置身于歷史之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身臨其境,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體驗。
歷史事實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對同一段歷史可能有不同的解釋。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豐富多彩的情感。或是愉快、振奮人心的肯定性情感體驗,或是痛苦、焦慮的否定性情感體驗,或是富有愛心和同情心的體驗。同時,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例如,在教學中華民族工業發展的內容時,組織學生觀看電視劇《大染坊》的最后一集,陳壽亭經營的印染廠最后毀滅。讓學生從生動的劇情中深刻地體會到個人命運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的。正所謂“國不富則民不強”,從而激發學生為振興祖國和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的精神。
總之,缺少情感教育的歷史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在課堂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積極地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感受人類歷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才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和個性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1.
作者簡介:李奎花,女,本科,就職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楊郎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