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對學生進行單純的知識和理念的灌輸,并未密切結合學生自身的特性和發展需求進行數學技能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從目前教學現狀來看,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對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觀點,供以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學;開放課堂;構建
數學作為一種語言、一種工具、一種文化,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類社會處處都離不開數學。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也成為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同時,數學對于學生思維的擴充以及解題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突出的重要意義,尤其在小學階段,這種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小學數學開放性課堂是從學生的個性角度出發培養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并總結規律的一種開放性課堂。它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實施開放教學的必要性
1.教學環境封閉,學生積極性不高
盡管新課標等教育改革方案已在我國實行多年,但由于種種現實原因,部分教師仍未能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依然以老師為教學主體,對學生進行單純的知識灌輸,學生圍繞老師的思維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形式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高,不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
2.知識理解不深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接收的知識只是單純的記憶,沒有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探討,導致對知識理解不夠透徹。往往具體表現為在老師講解完某種類型的題目后,僅僅知道該種類型的題目怎么操作,一旦換了一種題目形式后便無從下筆了。這種缺少知識探究,未把握知識本質區別的學習方法固然只會使得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僅僅停留在一個比較淺的層次。
3.學習形式單一,學習效果不佳
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學形式單一的現象十分普遍。多是老師對學生進行知識輸出,缺乏學生與老師的有效交流與學生之間學習探討的有效互動。學生在輸入知識后,產生的疑問得不到及時解答,錯誤的理解得不到及時的糾正。無論是在老師與學生之間,還是學生之間交流互動都過少,學生在自我理解中自我消化,長此以往,產生思維定式,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4.不完善的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機制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著顯著的導向性。能否建立完善的評價系統對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和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的貫徹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然而,當下的教學評價機制多以老師對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掌握水平上的評價為主。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尚為單一,并未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這種傳統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不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亦是不符合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
二、構建小學數學開放性課堂的對策
1.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催化劑。為學生創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保證。這便要求我們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變化教學形式,適時引出探索性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并引導學生敢于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形狀進行講解;在學習千米、米、分米等長度單位時,教師可以在講解中與桌子的高度、尺子的長度、學校到家的距離等相結合起來。這不僅能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2.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升思維能力
探究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它對于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多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或動手操作,體驗探索過程。例如,教師在教授“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等計數單位時,可先拿出一組比較大的數據,如427628000給學生試著讀一讀,當學生發現所學知識不能幫助順利讀出數據時,便可引出教學內容,萬等計數單位的學習。接著讓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的數,當數到第十個一千是,引出問題:十個一千是多少。學生回答十千,由此教師引出萬的概念,并強調萬在寫法上的變換;十萬,千萬,億,同理教學。可以發現通過對知識的探究,學生對“萬”的掌握較單純的定義講解比起來,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出議題,引導小組討論,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互幫互助,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例如,在三角形面積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給每位同學準備好大小形狀相同的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各兩個,提出如何用每一組的三角形拼出學過的形狀。同時,讓小組成員交流探討,說出三角形與拼成圖形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經過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與交流探討,很快發現直角三角形是正方形面積的一半,銳角、鈍角三角形是長方形面積的一半。由此推出,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這對學生于三角形面積的深入理解是十分有利的。
3.開放課堂教學形式,關注學生成長
確立學生在學習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摒棄“教師說,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并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建立民主和諧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敢于提問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對別人的觀點進行思考與評論,及時出錯甚至荒唐,也不求全責備。同時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交流表達能力,同時還能大大提升學生的思維擴散能力。
4.構建開放性的評價機制
開放性的評價機制是與開放性的課堂相適應的。開放性的評價系統不僅能夠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同時可以給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科學引導。具體而言,可以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三個方面來落實。在評價主體上除了教師對學生評價以外,還應適當加入學生之間的評價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在評價內容上,不僅僅局限于數學知識技能的掌握上,還可以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合作意識的強烈與否,解決問題有無創新思維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價。在評價方法上,將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相結合,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以此完善開放性的評價機制,促成開放性教學目標的實現。
開放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之魂,也是適應當今開放式社會環境要求的。開放式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和諧、融洽、民主的學習環境,學生有時間和機會去對知識中的奧妙進行深度挖掘與探索,學生的智力潛能得到了開發,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說開放性的小學數學教學是達到新課標要求的最優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趙藝.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卞動探究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34).
[2]馬玲,張玉成.對數感特點及其教學的思考[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
作者簡介:陳廣德,男,1965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鹽城亭湖新區實驗學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