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摘 要] 基于目前雙語教學的發展背景,從當前考核體系的弊端及其對雙語教學的不利影響入手,通過對肯普模式的介紹與優勢分析,提出了該模式對雙語教學改革的借鑒意義。并據此提出了以考核體系變革逆推教學效果提高的雙語教學改革新思路。
[關鍵詞] 雙語教學;考核體系;肯普模式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4-0053-04
0 引言
自2001年以來,教育部先后頒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強調雙語教學的重要性,雙語教學由此經歷了一段發展熱潮。
但隨著這一新教學方式的逐步推進,在實踐中也引起了來自各方的質疑。從學生角度看,雙語教學難度加大,有時反而耽誤了專業內容的學習;從教師角度看,雙語教學付出多而效果難以提升,經常感覺得不償失;從學校角度看,在雙語教學實踐中投入增加,但并無特別突出的效果反饋,積極性難以為繼。正因為如此,部分當年一哄而上開設的雙語課程,又悄然回歸了。
目前很多與雙語教學相關的論文基本都是從教學實踐[1-3]、教學方法[4]、師資力量[5]等方面展開研究。本文基于逆向思路,即從最后一個教學環節——考核開始,由考核體系內的各項內容及比重倒推確定教學的內容、過程、方式等,通過各方對教學的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對該體系調整完善后再實施下一次教學,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良性循環上升,使雙語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需求。
1 當前考核體系的主要問題及其對雙語教 學的不利影響
1.1 當前考核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國內高校課程考核的方法較為單一,基本停留在期末考試為主(大部分學校比例為70%~80%),考勤、作業為輔(20%~30%)。而國外高校的考核則較為多樣化,如澳洲大學考核體系中,課程考勤5%,期中考試20%,學科測驗15%,課題研究10%,期末考試50%[6]。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某課程考核內容包括案例學習論文和學期論文(50%)、小組討論(10%)、課堂參與(10%)、兩次考試(30%)。英國的課程考核包括日常作業、報告、測驗、項目、表演等[7]。德國的考核體系則更為靈活,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考試時間、考試形式、考試內容,有多次考試機會[8]。可以看出,國外高校的考核方式共同點在于注重過程管理與素質考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與國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相比,當前我國考核方式主要問題在于:(1)書面為主的方式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能培養學生的研究、實踐、表達能力與團隊意識;(2)期末考試為主的方式不利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管,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3)一考定音的模式不利于對學生的綜合評價,還可能促發作弊現象;(4)單一的考核方式局限于考試內容教學,也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學科研究不利。
1.2 當前考核體系對雙語教學效果的不利影響
在近十年的雙語教學經歷中,筆者曾在教材選用(自編還是現選)、教學方式選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如何有機結合)、教學語言比例確定(如何既體現雙語特點又不影響學生理解)、教學實踐環節引入等方面進行思考,進行了各種改革嘗試。最終發現,現有考核體系(西安理工大學采用期末80%、平時20%的比例)的限制是提高雙語教學效果的一大障礙。
首先,無法全面體現雙語教學培養目標。開設雙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由一門到幾門課程漸進式的雙語教學浸入,使學生具備將語言和專業知識有機結合的能力,滿足開放形勢下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因此在專業知識之外,雙語教學還需考核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各方面。現行書面為主的考核方式將聽、說能力排除在外,難以體現雙語和普通教學在培養目標上的區別。
其次,無法體現過程監管,不符合雙語課程學習規律。雙語教學一般課時量較大,持續時間較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語言學習重積累的特色。期末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輕過程重結果,使學生容易為考試而學習,減少了過程中的個人參與和主動性。
第三,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綜合素質,降低了學習積極性。雙語教學既強調專業知識學習,又離不開語言工具。有部分同學因為語言能力差而影響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現行一考定音的考核方式不利于調動這類學生的積極性。此外,完全針對個人的考試方式也不利于學生之間相互配合與協作,失去了集體榮譽感的激勵。
最后,不利于雙語師資素質的提高。當前單一考核方式下,教師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與考試有關的內容和環節上,缺乏引導學生對專業相關領域進行進一步探索的動力,也失去了在教學中提高個人專業素質的機會;對學生單純的書面考核容易使教師惰于自身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一次性考核使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教學反饋及個人反思較少,難以實現教師教學和教研能力的不斷提高。
2 肯普模式及其對雙語教學的借鑒
2.1 肯普模式及其優勢
肯普模式是教學設計模式中的代表性模式, 它的特點是體現教學設計的連續性,評價與修改不斷與其他教學要素聯系[9]。肯普模式以雙層橢圓型結構模型描述,在內圈橢圓中列示出10個教學設計的因素,在外圍則貫穿評價和修改環節,以此體現這兩個環節與其他教學因素的不斷聯系,如圖1[10]。
在圖1中可以直觀發現肯普模式的優勢。首先,該模式的核心是學習需要、教學目的、優先順序和約束條件,突出了教學過程中以目標為導向的本質;其次,該模式靈活性較大,在其包括的10個因素中,教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要,選擇任一因素為起始點,并將其余因素按照任意邏輯程序進行排列;再次,“評價”和“修改”貫穿于每一因素,表明這一模式附加了反饋-提高環節,反映了教學過程最終以提高為目的的特性。
2.2 肯普模式對雙語教學改革的借鑒
作為一種有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模式,又兼具上述優勢,肯普模式對于難度較大的雙語教學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首先,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應始終目標明確。雙語教學中“學習需要”既來自于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改變,也來自于教育官方對人才培養方向的轉變。這就解決了雙語教學中一個重要問題,即雙語“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適應開放形勢下對人才的更高要求,從而要求在教學活動中以語言輔助教學,使學生逐步具備能將二者順利結合的能力。據此可確定雙語教學中的“優先”順序是先專業后語言,而其中的“約束”也就表現為語言障礙、畏難情緒等因素,教學中需把握優先順序并對障礙逐一掃除。
其次,雙語教學環節設計應靈活。雙語課程的難度體現在專業詞匯理解難、課文閱讀難、語言和專業知識結合難等方面,學生經常在學習伊始就產生畏難或懈怠情緒,導致教學效果低下。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符合雙語教學的需求,而肯普模式則使雙語教學設計可以更為靈活,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最后,注重“評價與修改”在雙語教學中的作用。在雙語教學的每一環節引入反饋和改進因素,使教學效果持續提升。
3 基于肯普模式的雙語教學模式設計
3.1 基本框架
在吸取肯普模式基本因素與特色的基礎上,考慮到雙語教學的實際需求及既往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設計了以下雙語教學的模式。簡單表述為:以教學目標為起點確定考核體系;以考核體系為依據完成教學過程;以過程評價為參考提高教學效果,如圖2。
3.2 基本要點
1)以雙語教學目標為起點確定考核體系。雙語教學目標從專業與語言并重出發,還應體現常規教學理論與實踐并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要求。對應地,考核體系就應在此指導下,以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考核內容;以課程特點確定考核比重;據學生特點確定考核方式。下面以國際金融雙語課為例進行分析。
考慮到金融學專業對學生理論扎實、實務精通的培養目標,考核內容不能只局限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要包括國際金融市場上相關的實踐內容,如遠期、期貨、期權等交易的應用,通過實際問題的提出考核學生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能力。
考慮到國際金融課程涉及面廣、實時變化快、實踐性強的特點以及雙語教學專業與語言兼顧的要求,考核比重應能全面反映出學生對語言與專業的綜合掌握情況以及對理論與實務的有機結合能力。如美國次貸危機與后來的數次量化寬松政策、歐洲債務危機的發展與歐元匯率走勢等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變化,交流考核其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與分析表達能力。
考慮到學生雙語學習的能動性不足及存在畏難情緒,考核方式應能激發學生興趣并反映他們的綜合能力。如對于一國國際收支、國際儲備、匯率變化、宏觀政策調節這類系列問題,通過劃分小組進行連續關注并講解,考核學生協作、思維及表達能力。
基于上述考慮,筆者在雙語教學中嘗試在現行制度范圍內對課程考核體系進行重新設計,見表1。
與以往的考核方法相比,新的考核體系形式多樣,比例合理,突出過程監管。在已實施的三次考核改革嘗試中,學生到課率明顯提高,課堂參與活躍,對課程評價打分穩定提升。實踐中也可以根據課程特點適當調整考核方式與比重,如針對第一次接觸雙語教學的學生,可降低期末考試的比重,以中英文結合的方法加入10%的期中考核,給學生提供進入全英文考核的緩沖,幫助他們在初觸雙語課程時建立信心,有利于后續雙語課程的順利進行。
2)以考核體系為依據完成雙語教學過程。如前所述,雙語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基本要點在于以考核推動教學,教學中貫穿考核。在確定考核體系的基礎上,教學過程應能反映考核體系各方面的安排與特征。
從教師角度看,在考核內容確定之后,就可以在講述相關內容的同時,適時提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過程考核比重確定之后,就要在講述教材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搜集時事信息并組織宣講與交流,既擴大了學生知識面,又增加了學生參與度;考核方式的多樣化要求教師以課堂演講、案例討論、小組匯報等多種形式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考核語言的不同側重使教師隨時把握學生學習水平,并為授課語言的比例安排提供一定參考。
從學生角度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與語言要求使學生得以漸進地接受雙語教學,也給英語水平一般的群體提供了更大學習空間;過程考核促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狀態,避免考前突擊;能力培養的不同關注點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考核對象的變換則使學生在自我學習之外,以團隊的集體感與榮譽感激勵他們投入到雙語課程中,同時成功地將學習環節延伸至課外。
3)以過程評價為參考提高雙語教學效果。考核體系改革的要點在于變教學-考核這一單一鏈條為循環模式,因此對考核體系及教師的評價至關重要。以往的評價只在考試后進行,在下一次面對新的教學對象時,原有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義。新的考核體系中,不僅包含了課程結束后的評價對下一次教學效果的提升;同時增加了來自過程考核的反饋,使雙語教學得以隨時的修正。
4 結束語
以考核體系變革推動雙語教學改革是筆者基于多年雙語教學實踐提出的新思路,這一思路將教師的教學過程向前延伸至目標確定,向后延伸至評價、完善;也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課內延伸至課外,由個人延伸到團隊。在已經進行的幾次實踐嘗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需要強調的是,保持雙語教學的生命力除教師個人努力外,各學校也應注重多渠道提供條件,如鼓勵教師出國培訓或到國內其他高校進修、參加各種形式的語言培訓或專門的雙語教學培訓;給教師提供更多的校內外教學交流機會;引進具備較高水平的海外專業人才;適當進行激勵等。
參考文獻
[1]劉兆龍,羅瑩,胡海云.高校雙語教學實證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2,(5):58-60.
[2]沈奇.“數據結構”課程雙語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12):154-156.
[3]石慧.國際經濟法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54-56.
[4]王俊.探究式學習:改善高校雙語教學實效的一個新思路[J].江蘇高教,2013,(2):68-69.
[5]桑迪歡.高校雙語教學環境下教師能力的拓展[J].江蘇高教,2011,(2):61-62.
[6]沈昭.澳大利亞本科的考核方式[N].江南晚報,2013-08-26(12).
[7]曹冬巖.美國大學課程考核的特點和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1,(5):177-178.
[8]趙宏,王春,朱春紅.東西方大學考試方式的對比及對中國的借鑒[J].未來與發展,2007,(3):59-62.
[9]羅冬梅,黃賢立.基于“肯普模式”的混合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23):65-67.
[10]那一沙,袁玫,吳子東.教學設計研究綜述[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