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周賽
摘要:馬克思的分工理論是其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它是在英國古典經濟學尤其是集大成者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基礎上加以批判而發展形成的,有著極大的科學性,在現代得到不斷延伸和發展。當前,理論界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的研究大體沿三方面展開:一是對原有理論的認識和發展;二是以馬克思分工理論為分析框架;三是對不同理論進行比較和融合。本文對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分工理論;認識和發展;比較
分工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一個基本組織形式,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范疇。從本質上說,分工就是人類被分化了的勞動。同時,分工的出現又是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一致,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創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當前,理論界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的研究大體沿兩方面展開:一是對原有理論的認識和發展;二是對不同理論進行比較和融合。本文將其中主要觀點進行整理,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一、馬克思分工理論的認識和發展
白鶴(2011)梳理了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淵源以及其發展。文章指出該理論的源頭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斯密認為,勞動分工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馬克思作為后來者肯定了斯密的這一想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詳細論述。馬克思對社會分工和工場內部的分工作了詳細區別:第一,社會分工和工場內部分工的分工條件不同,社會分工指的是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商品交換,而工場內部的分工則以一個結合勞動力代替不同勞動力;第二,二者的前提不同,前者的前提是不同的商品生產者擁有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分散,而后者的前提是只有一個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生產資料集中;第三,二者的秩序不同,在社會分工內部,勞動秩序并不明顯,充滿了偶然性和任意性,而在工場分工內部,勞動力保持一定的比例;第四,二者之間的主體的獨立性存在差異,在社會分工中,不同的商品生產者相互獨立,充滿競爭,而在工場內部的分工中,資本家對工人絕對控制,沒有競爭。
張薇(2012)從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所遇到的“苦惱的疑問”出發,系統的對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內在邏輯進行了探討。正是這個“苦惱的疑問”促使馬克思試圖從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尋找問題的解答,也是在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馬克思發現了“分工”這一人類生產組織形式,并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兩重視角找到了“歷史之謎”的解答。
繆匡華(2005)認為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依然是對前輩們分工思想的繼承和發揚,馬克思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細化。馬克思將分工的形態進行了劃分,通過劃分分工形態把勞動分工和經濟組織聯系在一起。他區分了工場內部分工時的勞動分工和簡單協作,使分工和協作的概念相互融合。這一理論創新指導了企業組織創新內部團隊結構,明確了分工和協作的區別和聯系。
郝孚逸(2007)認為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具有經濟學和哲學的雙重概念,應該從這兩個方面全面把握其理論范疇。他指出,馬克思在《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分工與分配的內涵及區別。二者的經濟學哲學內涵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異化勞動概念的提出,二是異化作用的積極和消極方面。同樣,二者的經濟學哲學內涵與社會歷史進程的關系也從兩個方面得到了體現:第一,從其產生和發展來看,它的社會功能表現出積極性和消極性,積極性指分工可以促進社會進步,消極性指的是分工導致階級的產生。第二,分工和分配將在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揚棄,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劉輝煌、周琳(2004)認為了馬克思對分工理論的貢獻在于三點,一是區分了分工的協作以及不分工的協作、二是區分了商業中和生產中分工的不同,三是區分了市場中的分工和企業組織內部分工。此外,馬克思把分工理論貫穿于整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從動態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分工對于技術變遷的貢獻。王建軍(2005)強調了馬克思對分工的重要性的肯定,并且指出寫作基礎上的分工可以凝聚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他還認為分工不僅是單個企業的生產組織制度,也是整個經濟活動的生產組織制度。
周紹東(2013)以勞動與分工為硬核對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外化勞動與異化勞動是分工的兩種不同源起,通過在“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中嵌入“勞動”和“分工”兩大理論硬核,他構建了以“勞動—分工—所有制”為主線的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框架,探討了私有制經濟通過強制性分工所引發的異化勞動現象以及公有制經濟為糾正這一現象所做的努力,并對如何辨證的理解科學發展與消滅分工之間的關系提出新的解讀。
楊慧玲,張偉(2011)認為與英國古典經濟學相比,馬克思的分工理論的突破性在于:第一,將協作從分工的概念中提煉出來,使生產效率融合了分工和協作的雙重內涵,從而把人類生產融入到協作網絡自我演進的動態社會系統中。第二,馬克思把分工視為政治經濟學“一切范疇的范疇”,提出了分工——協作——生產效率之一勞動生產互動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分工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體系,將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乃至于上層建筑融為一體。
二、以馬克思分工理論為分析框架
錢書法,周紹東(2010)應用馬克思的勞動分工理論和產品建構理論分析了本土企業結構升級中遇到的問題:一是本土企業產品價值鏈在低端徘徊,二是本土企業系統難以創新。作者還對馬克思的勞動分工理論和產品建構理論對本土企業結構升級的解釋力進行了比較,并在此基礎上闡明本土企業陷入產品內分工陷阱的實質,最后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具體解決建議。
李翀(2005)利用馬克思分工理論闡述了社會分工、企業分工和企業網絡分工的內涵和形成機制。社會分工和企業內部分工的形成機制分別為市場和社會分工的產物,二者存在替代關系,且這種替代取決于兩種分工的生產效率。企業網絡分工則與前兩種分工均不相同。
喬榛(2005)認為,應以馬克思的分工理論為分析范式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的分工理論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與發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間關系等內容的一個完整體系。在分工的形成和發展中包含了社會經濟制度的演進邏輯,以及不同經濟體制建立的根據,同時通過分工的發展和分工間的相互關系,還可以解析馬克思的企業理論。
三、馬克思分工理論與西方理論的比較和融合
任保平(2008)對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分工理論做了比較研究,他從分工的內在本質、分工的二重性、分工和商品交換的關系、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上研究分工問題以及勞動的地域分工五個方面對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做出概括;同時,簡單闡述了西方早期的分工理論、楊格的分工和報酬遞增理論、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的分工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分工理論四種西方經濟學分工理論,通過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在分工理論體系、分工內涵、分工作用等方面比較發現,迄今為止,馬克思經濟學的分工理論仍是對人類分工現象第一次科學、完整、系統的解釋,西方經濟學的分工理論也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黃益新(2006)通過研究認為馬克思的分工理論比西方企業理論更為完善。因為西方企業理論缺少對于在企業內部分工與社會分工共生性的的論述和認識。根據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框架,創新是企業的本質,而創新來源于分工。分工有兩種不同的組織形式,即市場和企業,所以,市場和企業統一于分工。市場價格機制推動社會分工的產生,社會分工又進一步促進企業內部分工的產生和發展,而企業的內部分工可以反過來深化和細化社會分工,三者在社會進步中循環往復。此外,市場和企業相互促進,相互統一,市場價換和企業生產的目的是向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資料,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企業的改革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形勢制定不同的戰略,經濟高速增長時,企業可以大刀闊斧的調整其內部產權關系,以適應經濟增長速度,而在經濟低迷期,應該對現有資本進行重組,表現為企業合并、戰略聯盟等。
喬翔(2011)認為馬克思和楊小凱都系統考察了分工在社會經濟結構形成中的作用機制。但是更符合實踐性,并具微觀拓展性質。楊小凱的分工概念可以解釋相同生產部門中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協作關系,也可以擴大到全社會范圍內對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協作關系進行解釋。這一擴大性的概念使微觀分工與社會分工的區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區別,使社會分工成為微觀分工在全社會范圍內擴大化的表現形式。楊小凱主要從一般表象角度分析了自由對稱的理性行為;馬克思則對這種一般表象內在的臨界條件展開質疑,繼而考察了非自由非對稱的理性行為。整合雙方的分工理論對于更全面揭示社會經濟結構均衡的形成機制頗有裨益。
郭中華(2012)在《勞動分工與個人自由——對馬克思、涂爾干、韋伯思想的比較》一文中指出,勞動分工與個人自由是貫穿現代社會的基本問題,秉承這一問題,馬克思把勞動分工與生產力、勞動異化和階級斗爭對接在一起,力圖通過無產階級運動來消滅資本主義的勞動異化,建立生產力高度發展與職業選擇高度自由的共產主義社會;涂爾干把勞動分工與社會團結、社會失范和社會道德對接在一起,力圖通過普遍社會道德來克服社會失德,建立個人主義與社會整合相結合的有機團結社會;韋伯則把勞動分工與理性化和工具理性支配對接在一起,通過勾勒價值倫理迷失、工具理性支配和諸神之爭的社會景象來表明個人自由的灰暗前景。通過對勞動分工的深刻分析,三大思想家展示了個人自由的三種前景:通過消除外部強制來實現個人自由;通過重構個人認知結構來實現個人自由;個人自由的暗淡前景。
總體來說,馬克思的勞動分工觀是一個涉及眾多內容的豐富的思想體系,立足于對馬克思經典文本的解讀,可以發現分工是一個涉及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問題。國內關于馬克思分工理論的研究是比較豐富的,無論從對其主要內容的解讀和發展方面還是與其他分工理論的比較方面,其研究的學術性、規范性有一定的代表性。
參考文獻:
[1] 沈芳,白暴力,《馬克思企業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的比較》[J]經濟學家,2006
[2] 楊慧玲,張偉,《馬克思分工理論體系研究》[J]經濟學家,2011
[3] 高中華,徐巖,《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的現實啟示》[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
[4] 任保平《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分工理論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08
[5] 喬榛,《馬克思分工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種范式》[J]經濟學家,2005
[6] 袁正,《分工的一般理論與古典增長框架》[J]經濟學家,2005
[7] 周紹東,《以勞動與分工為硬核的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3
[8] 張薇,《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內在邏輯探討》[J]前沿,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