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娟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課前準備工作、課堂上的教學效率以及課后教學效果進行反思。通過對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反思,使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課前準備 教學效率 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思考,一般包括教學前對準備工作的反思、教學中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反思以及教學后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一、教學前的反思
教學前能否設計出合理適用的教案,需要教師對如下幾方面內(nèi)容進行反思。
1.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反思
教師備課時,要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如果新授知識跟前面所學內(nèi)容聯(lián)系較緊,且學生對以前的知識有所遺忘,則有可能會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困惑,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不高。
例如,在學習“鹽”這部分知識之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對“酸”“堿”知識掌握的程度,其次還要幫助學生復習用化學式寫化合價的舊知識,因為這部分內(nèi)容涉及的化學式特別多。如果教師不知道學生對化學式的掌握程度,學生上課就有可能聽不懂,無法繼續(xù)學習后面的知識。
2.對教材內(nèi)容及所處地位進行反思
教師首先要搞清所教內(nèi)容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把握好重點和難點,從而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鹽”這部分內(nèi)容是整個初中化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中考甚至高中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難度,且題目綜合性強,教師一定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基礎抓起,讓學生真正掌握好這部分知識。
3.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
教師備課時要認真思考,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盡快接受和理解所學知識,從而確定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化學這門學科新課程改革后在中考中只占60分,為了不占用學生的課后時間,必須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學生課上能解決的問題絕不拖到課后。“鹽”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復雜,習題難度也大,并且各種鹽的俗名非常多,容易混淆。教師要盡可能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理解、記憶,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持續(xù)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從而擴大學習效果。
4.對教學目標進行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備課時對教學內(nèi)容的定位。雖然課程標準和參考書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本班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班的目標,一步步達到大綱的統(tǒng)一目標。
“鹽”的大綱目標有四點,一是了解氯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的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檢驗碳酸根離子的方法。二是能根據(jù)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fā)生。三是體會分類學習化學物質(zhì)的方法與意義。四是學習蒸發(fā)技能并綜合運用相關分離、提純固體混合物的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這些目標細化,需要的教學時間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一般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兩個任務:一是復習書寫化學式(主要是酸、堿、鹽的化學式)。二是學習氯化鈉的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第二課時作者制定的目標是:一是利用探究氯化鈉的方法繼續(xù)了解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的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二是了解這三種物質(zhì)的性質(zhì)。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思考這節(jié)課想讓學生獲得什么知識,不能一概而論。
二、教學中的反思
課堂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陣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在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安排得是否合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是否令人滿意。
1.課前檢查預習情況
讓學生課前預習,可對新授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能自己解決部分問題,然后帶著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教師在檢查預習情況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授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將學生未解決的問題細化并給予解決,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的探究欲,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都為粉末狀固體,不知道哪種物質(zhì)跟鹽酸反應更快。教師要思考以怎樣的形式告訴學生哪種物質(zhì)與鹽酸反應更快,而且學生不容易遺忘。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實驗,實驗過程中還需提醒學生如何實驗、如何觀察才能比較出兩者與鹽酸反應的速率。
2.探究過程中的疑問
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探究過程中的疑問,不留下尾巴成為下節(jié)課學習的障礙。在學習鹽的化學性質(zhì)時,有的學生沒有搞清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關系,不知道哪些物質(zhì)間能反應,哪些物質(zhì)間不能反應,教師在新授課上對這一點要早做準備。
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寫一個鹽與酸之間的反應方程式,一些同學寫出CuSO4與HCl的反應方程式,教師應及時指出這兩種物質(zhì)間不能反應,并講清理由,讓學生理解。如果學生能當堂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那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就輕松多了。
對于困難較大的內(nèi)容,教師尤其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暴露問題,引導學生一一加以解決。整節(jié)課中,教師要不斷反思內(nèi)容處理得是否得當,各環(huán)節(jié)安排得是否合理等。繼而反思學生跨越一個個障礙的難度,即所選用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否能夠接受。
3.提高鞏固練習的正確率
課堂反饋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率的常用方法。教師設計練習時一定要有針對性,圍繞課堂所學知識出題。教師可通過提高鞏固練習的正確率,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鞏固練習中的題目要以基礎題為主,學生能做得出來,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這一環(huán)節(jié)還可以讓教師隨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對于初中生來說,一定要先夯實基礎,不宜設計深度思維練習。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拿一些綜合性強的題目作為課堂鞏固練習,往往會做的學生寥寥無幾,這樣既浪費了課堂時間,又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備課中設計鞏固練習時,千萬要注意題目的難度要適中,而且題目要分層次、分梯度。
三、教學后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后要反思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不足之處以及改進方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
1.反思教學的成功之處
一節(jié)課下來,總有一些處理得比較好的閃光點或成功之處。教師可以保留、積累這些成功的經(jīng)驗,以便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再次使用。在“鹽”這部分內(nèi)容的課堂教學中,作者將幾種常見的鹽列出來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它們的俗名、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以及用途,讓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討論、實驗、記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2.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及改進方法
反思了成功之處后,教師還需認真反思教學中是否有不足之處。反思本節(jié)課是否每位學生都有收獲,收獲多少,可以采取什么樣的改進方法。另外,也要反思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是否需要改進,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對于“復分解反應”的教學,這個知識點表面上看起來不難,但實際上學生很難理解。多年的教學反思使作者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準備,通過復習前面學過的基本反應類型即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及置換反應,用以舊帶新的方法引出復分解反應,學生更容易理解其定義。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是學習中的難點,教師可選用三個實驗,如碳酸鉀與鹽酸反應、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及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寫方程式,比較生成物,自己總結出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再完美的課堂也會有一些不足之處,教師只有不斷地反思、積累,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寶忠,胡貴和,劉成坤.側談化學教學反思的內(nèi)容[J].化學教育,2014(3).
[2]王保強,何柏.新課程背景下化學課堂有效教學反思的4個問題[J].化學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