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萍
摘要:指出了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在分析浙江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農業高職院校為主體,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創新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為地方特色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農民;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2-0295-02
1引言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重要基礎。當前浙江正處于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刻,要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但從浙江實際情況來看,農民老齡化、兼業化與素質偏低的問題還相當嚴重。調查顯示,在從事農業的700萬人的勞動力中,平均年齡53歲,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90%以上;全省5.2萬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不足10%??萍嘉幕刭|不高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培育職業農民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工程。在現代農業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應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成為培養職業農民的最重要的主體。
浙江省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從 2004 年啟動“千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前4 年各級財政投資近10 億元,培訓農民近600 萬人次;到 2010 年,全省完成 1000 萬人次農村勞動力培訓,主要有專業技能實用技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農村后備勞動力技能、外出務工農民培訓等。浙江省委省政府在 《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 中明確提出,“要立足提升傳統農民,引入新型農民,著力培育一批骨干農民,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職業化,到2015 年,全省累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105 萬人以上”。 雖然浙江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性和基礎性工作,并且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范圍,然而由于開展職業教育時間不長,在政策與培養機制方面還不夠完善,以農民職業化為方向的高端職業農民培養不夠重視,政府、學校、農民三者還未形成合力,導致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不高。
2浙江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問題剖析
2.1培養機制不健全
當前浙江省參與農民培訓工作的部門有:農業各管理部門、農業龍頭企業、渉農行業組織、渉農行業院校等。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各類培訓主體經費來源不同,線上要求也不盡相同,出現了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的現象。有些部門為了自身利益,把一些培訓工作限定在該部門或系統內進行。由于部門間缺乏統籌安排,培訓內容交叉重復,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直接影響了培訓的效果。
2.2培訓內容單一,培訓項目缺乏創新
隨著農業生產規?;蛯I化的發展,農村各項公共服務事業也在不斷發展,產生了新的職業崗位群體,急需新的培訓項目。很多項目培訓,缺乏需求分析,普遍存在重復培訓、低水平培訓、專業設置面較窄等問題,更多地停留在農業生產科技知識培訓層面,對農產品營銷管理、政策法規及各種非農職業技術等方面的培訓相對不足。
2.3服務于農民的師資隊伍數量較少
目前,在崗農民尤其需要接受培訓,而基層農技人員由于信息閉塞、農業新興的知識和技術儲備不足,另一方面,沿用傳統的培訓方法,照本宣科,考試抄書,形式主義大于實際學到的內容。
2.4農民對培訓認識不足
農民傳統保守,風險承受能力弱,安于現狀,這些特性制約著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參加培訓的主動性不強。加上培訓內容、培訓安排、典型經驗等宣傳較少,導致農民對培訓認識不足,給農民培訓的開展和培訓質量的提升帶來了新的矛盾和挑戰。
3農業高職院校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
重要基地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新型的勞動者,較為可行的辦法是依靠地方學校培養“本土化”人才。
職業院校對培育職業農民有著先天的優勢。農業類高職院校大多是由農業中專升格而成,有著多年的辦學歷史,擁有大量優秀的一線教師,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有成熟的培訓工作系統,?!耙苑諡樽谥?,以就業為導向”,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農業高職院校與地方特色經濟緊密結合,在區域內有一定的影響力,擁有整合多方力量開展農民培訓的能力。所以,我們認為農業高職院校能夠在職業農民培訓中發揮主導作用,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載體。
4農業高職院校職業農民培訓模式
4.1培訓目標定位——“本土化、高端性、創業型”
以種養大戶、農業企業骨干人員、農業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人才等骨干農民為對象,開展高層次的專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把該群體培養成農業領軍人物。除了培養現代農業科技和農業經營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熱愛農村、建設農村的鄉土情懷。通過他們的示范引領和幫扶帶動,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改變思想觀念,提高農業生產力。
4.2突破技術培訓,滿足多樣需求
根據浙江區域特色產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圍繞農村產業體系發展所需的職業目標,加強優勢專業、特色專業和涉農專業建設。按不同的目標分專業,然后按專業進行課程內容的篩選、重組、創新、優化,明確相關崗位或崗位群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點,有效地找準職業農民培養的內容,這當然仍是農民培訓的主要內容。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生產者,還是經營者和管理者,需要適當增加市場經濟、企業管理以及相關法律知識方面的內容,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和市場意識,加強國家農業政策的宣傳;了解現代農業的未來和走向。
4.3重視培訓模式研究
當前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培訓內容、方法不符合農民需要。培訓內容方面,通過座談討論、到戶咨詢、深入調研等多種形式,全面了解農民對培訓工作的具體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培訓菜單。農民根據需要,自主選擇培訓內容,確定培訓項目。這種教育培訓模式,能將培訓內容與所在鄉鎮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緊密結合,有助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格局的形成。培訓方式方面,針對農民學習特點,采取集中培訓與個人自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遠程教育與現場指導相結合,脫產、半脫產和短期脫產學習等方式開展農民培訓。
4.4整合資源,聯合培養
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體系,在教學內容、實訓設施、專業師資上具有三個靠本身無法克服的“缺陷”, 即不管學校的教學內容如何先進,與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一線所應用的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最新工藝相比,總有距離;不管學校的實訓設施如何先進,與農業生產服務一線最新生產設備相比,總有距離;不管學校的專業課師資如何(即便有“雙師型”師資),與一線技術專家和操作能手相比,總有距離。這些缺陷只有靠聯合培養才能克服。所謂“聯合培養”,就是由政府統籌規劃,以市縣兩級農經部門協同組織,以農業職業院校為主體,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形成利益共同體;科學制定培訓方案,實現各類培訓資源效用最大化,形成培育職業農民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胡德華.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創新對策———以浙江省為例[J]. 成人教育,2012(11) :85~88.
[2]夏金星.當前農村急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N].農民日報,2012-09-05(8).
[3]張霞.論浙江農業與職業教育的互動及協同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13(1):53~54.
[4]萬青松.加大農民培訓工作力度[J].轉移培訓,2006(6).
[5]周一波,儲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途徑及政策保障[J].江蘇農業科學,2012(12).
[6]任治,趙登海.淺淡當前農民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青海農林科技,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