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漢英語言中表示顏色或色彩的詞語都很豐富,它們的象征意義著有不同的特點,這種不同文化之間顏色象征意義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本文試圖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發展對顏色詞的象征意義的影響。
【關鍵詞】 顏色詞 文化內涵 比較
顏色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感知,無論是在大自然里或社會生活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顏色。所謂“絢麗世界”“五彩人生”,都說明人們的實際生活與顏色密切相關,人們生活在色彩之中。在人類語言里,存在著大量記錄顏色的符號——顏色詞,這些詞語在語言中經常被使用,從而使其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雖屬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屬于不同社會集團或社會階層的成員,對各種顏色符號的感知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在語言學上具有積極的意義,它使得顏色詞具有多種聯想意義。本文的論述即在于從語義和語用兩方面對漢英顏色詞作文化學上的探討。
一、顏色詞的基本象征意義
1.由于使用漢語和英語的民族、國家各有其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顏色詞蘊含著不同的象征意義。
如黑、白兩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著黑暗與光明。在圣經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惡、痛苦與不幸, 白色則是上帝、天使、幸福、歡樂和美德的象征。康定斯基認為:“白色象征著歡樂、愉悅、純潔無瑕,而黑色則象征著悲哀和死亡……”黑(Black )用在比喻上總是給人一種可怕的甚至邪惡的感覺。 如:“a blackvillian”(大壞蛋, 惡棍);“black death”(黑死病); “black words”(不吉利的話); “Black mail”(訛詐,勒索)。 “White”(白)在西方文化里則有美好、希望、 幸福、快樂的含義。“A white X'mas”(意指“銀裝素裹的圣誕節”);“white hands”(公正廉潔的); “white knight ”(白衣騎士,指政治改革家或事業上的得勝者)。從以上所舉的例子不難看出在西方文化里存在重白忌黑的傳統。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黑、白兩色都象征不祥。“黑”的派生詞總是與壞的、不幸、災難、邪惡等意義相聯系。如“黑幫”“黑話”“黑市”“黑名單”“背黑鍋”等。“白”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平民之色”。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采,故稱“白衣”,后世稱“布衣” 。古代沒有功名的人稱“白丁”、“白身”;沒有功名的讀書人住的屋子稱為“白屋”。在漢語里,白字的派生詞往往含有徒然、輕視、無價值等貶義。如:“白搭”“白費”“白送”“白眼”“吃白食”“一窮二白”等等。
今天,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別著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由此可見,中國人在相當多的場合表現出對黑、白兩色的厭惡甚至畏懼,以至避諱它們。這與西方文化對黑的態度相近似,而與對白的態度則大相徑庭。
2.黃色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這體現了古代對地神的崇拜,黃色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著皇權、輝煌和崇高等。至今,黃色仍是古老中國的象征。
在漢語里與“黃”有關的詞語有,“黃屋”(古代帝王乘的車);“黃榜”(皇帝發布的文告);“黃門”(漢代為天子供職的官署)。黃色又象征光明。在現代漢語里,諸如“黃燦燦”“黃澄澄”“黃花閨女”“黃道吉日”等詞語都反映出“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尊貴地位。
黃色在西方就未能享受如此禮遇了。英語文化里,黃色常常有憂郁的、病態的、令人討厭的、膽小的等含義。“yellow—dog”(卑劣的人);“yellow—livered”(膽小的);“yellow looks”(陰沉多疑的神色);“yellow streak”(膽小、卑怯);“yellow journalism”(黃色報刊作風,指不擇手段吸引讀者)。
3.紅色是血與火的顏色。在西方,“Red”(紅)常用作貶義, 表示殘酷、 狂熱、災禍、煩瑣、血腥等意 。如:“red hands”(血腥的手,殺人的手);“be caught red—handed”(當場被捕);“red—headed”(狂怒的);“red—neck”(鄉巴佬,美國南部農民);“red skin”(對北美印第安人的貶稱)。
“紅”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義的象征。“紅火”形容旺盛、熱鬧,而“紅塵”則指繁華的人世;“紅利”是企業分給股東的利潤或是給職工的獎金。由于“紅”象征著成功,如“大紅人”“大紅大紫”等,且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刺激,所以在當代漢語里它是政治色彩最濃的一個顏色詞,使用得很頻繁,象征著革命和進步。如“紅旗”“紅軍”“紅心” “紅衛兵”“紅色政權” 等等。
4.綠色位于光譜的中間,是平衡色。象征著和平、友善、希望和生機。無論是在英語或漢語中,綠色的這一象征意義都是一致的。如世人公認的和平象征是一只口銜綠色橄欖枝的鴿子。綠色使人聯想到大自然的和諧與寧靜。“綠色食品”是當今各國商家宣傳其產品最具魅力的一招。“a green winter”(溫暖的冬天);“a green old age”(老當益壯); “Green card”(綠卡);“green power”(金錢的力量)等。
綠象征著萬物生長,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清麗恬靜的。因而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里常用綠字來描寫年輕貌美的女子,如:“紅男綠女”;以“綠窗”指代閨閣。由于綠色象征著生命、生機,因而現代漢語里綠的派生詞大多與植物、農業有關。如:“綠洲”“綠肥”“綠地”“綠野”“綠蔭”“綠油油”“綠蔥蔥”等等。
二、顏色詞的輔助象征意義
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Palmer)說過:“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顏色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它的象征意義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我在這里將它們分為兩個層次:基本象征意義層次和輔助象征意義層次。這兩層次的意義可以是相近的,也可以不同,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以下就顏色詞的輔助象征意義層次進行論述。endprint
仍然以“Black”(黑色)為例。“Black”(黑)既象征死亡、罪惡和災難, 同時也象征莊重、威嚴和尊貴。“black suit”和“black dress”是西方人最崇尚的傳統服裝。在莊重場合,達官貴人、 社會名流都喜歡身著黑色;交響樂團的成員幾乎都是黑色西服,以顯示尊嚴和肅穆;在酒店、餐飲服務業中,黑色西服是高層管理人員的著裝;“Black—ball”是盛裝舞會,有別于穿著隨意的“Disco”舞會。
“White”(白)在英語里通常象征希望、和平、幸福和光明,但也用作貶義。如“white feather”(害怕的臉色,怯懦的表現), 這源于西方的斗雞比賽。人們總是認為尾部有白羽毛的公雞肯定是膽小、不善斗的公雞,后來引申為膽小、怯懦。又如“White—handed”除了有廉潔、 公正的意思外,還有“不勞動的,養尊處優的”等意。此外,“White—Terror”(白色恐怖);“white trash”(貶稱,窮苦白人)等都是“white”在英語中的貶義用法。
“Red”(紅)在英語里的用法也是亦褒亦貶。“red— blooded”( 英語中指健壯的,有勇氣的);“red—hot miracle”([美]意料之外的結果,如賽跑得勝的馬);“red ribbon Bath”(法國榮譽團勛章,勛章的紅綬);“red—cross”(圣喬治十字架, 英國國章)等詞語中的“Red”(紅)都用作褒義。
在西方,“Yellow”(黃)也是愛情的象征。在紋章學里,黃色象征堅定、 正義、智慧和光榮。“yellow book”不能直譯為“黃色書刊”, 它是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的政府報告書; “yellow pages”是美國電話本中按行業、職業分類的部分,常用黃紙印刷。
“Green”(綠)在西方傳統文化里既象征青春勃發、生機盎然,也可以表示“嫉妒”的意思。此外,“green”還表示“年幼無知,無經驗,幼稚的”等意思。如“a green—horn”(涉世未深);“He's too green for the job”(他辦這事還嫩了些)。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顏色詞的象征意義同樣有基本象征意義和輔助象征意義兩個層次。在象征意義的層次性這一點上,可以說是語言發展的一個客觀規律, 因為象征意義的形成是約定俗成的結果,而不同民族不同內容的約定俗成雖千差萬別,但都包含有褒或貶這兩種基本態度。
上面提到中國人有輕黑忌白的傳統,但是黑色在漢代曾是帝王的服色。現代漢語里,“黑油油的土地”用以形容土地的肥沃;“烏黑發亮的眼睛”“黑里透紅的皮膚”等用來贊美人的外貌。 漢語里“白”字的派生詞能表達純潔、無辜的意思。“清白”表示無罪;“潔白無瑕”“白璧無瑕”等表示純潔,與英語中的白色象征意義有著某些共性。
一般人只知道紅色是革命、進步、成功等的象征,殊不知“紅”還有另一種象征意義——囚犯之色。在白色恐怖的時代里,老百姓對“紅”的心理感覺是“危險”“坐牢”。“戴上紅帽子”意味著背上坐班房的罪名。舊時老百姓把汽車司機的工作叫作“戴紅帽子的工作”,那是指開車有軋死人的危險,而軋死人就得坐牢。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流傳著一則笑話,當老師要求用“綠色”一詞造句時,一位外國留學生寫道:“我喜歡戴綠色的帽子。”這令老師啞然失笑。這位學生不知道在漢語里,“綠”除了象征生機與活力外,還指“因妻子的不貞而使丈夫受辱”的意思。那位外國留學生之所以造這樣的句子是由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了解。
三、總結
顏色詞的象征意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著很大的差異。從根本上講,在中國文化中,顏色的象征是基于過去中國的封建統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學、教育狀況而形成的,所以顏色的象征意義有相當強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顏色象征則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開放性及科學、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義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使其語義、詞義理據更易追蹤。不同文化之間顏色象征意義又都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
顏色詞的象征意義既然是約定俗成,那么,這“約定”和“俗成”本身,必然聯結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只有對這一背景有所了解,或結合著這一背景去了解,才能正確把握該詞的象征意義所在。否則,離開了歷史文化背景去使用或理解某一顏色詞,其象征意義或者出不來,或者被誤解。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倫納德·布隆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 說過:“外語中的任何一個詞或句子的意思總是有別于本族語中一個近似的、相應的詞或句子。”這種不能對應或相去甚遠,是引起文化含義的誤解及語用意義的混淆的重要原因。
在跨文化交流中,顏色詞作為一種符號系統在漢英兩種語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價值、文化意蘊。這就要求我們真切地了解產生與使用該語言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并把握和細究顏色詞語的意義,包括許多微妙、特定的象征意義,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從而有效地進行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不斷促進和加強各國人民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唐振華.符號學與顏色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J].深圳大學學報,1996(8).
[2]萬昌盛.色彩的困惑——翻譯札記[J].中國翻譯.1991(3).
[3]張德鑫.中外語言文化漫議.
[4]李燕姝.五顏六色的美國英語——談顏色詞在美語中的應用[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88(3-4).
[5]苑逸飛,季明平.英語顏色詞的社會文化意義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 199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