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云欒愛春
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目標研制策略
——以“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為例
江國云欒愛春
【摘要】本文以“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校本課程為例,探索校本課程目標的研制策略。文章提出校本課程目標研制需要依據社會需求,學生需要,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等,從知識、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制訂合理可行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校本課程;英文詩歌;目標研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對應的英語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因此,校本課程在原有的選修課程基礎上增加了校本屬性,強調學校和教師的策劃與參與,凸顯學校和教師的主體創造性。一般說來,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當地課程資源、學校教育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而研制開發的。因此,選修課程的開發要注意實現由純粹的選修課程向校本課程的貼近,只有具有了校本屬性的選修課程,才是校本課程。筆者結合我校所提倡的注重課程內涵發展,強調人文底蘊的辦學思路,在分析現有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的基礎上,根據高中生的英語基礎和水平,精心選編了英美經典詩歌100篇,作為開設“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校本課程的載體,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不同層次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校本課程目標服從于國家課程目標和學校辦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通過開設選修課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的發展,適應不同學生的成長需要。校本課程目標的制定可以起到明確的導向作用,尤其可以防止選修課程應試化。當前,中小學校本課程目標設計中存在不少問題,據抽樣調查,45個校本課程樣本中有7個校本課程沒有課程目標,符合規范的只有3個。多數校本課程目標表述不規范、不全面,而且太籠統,不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評價性(索桂芳2014)。顯而易見,科學研制校本課程的目標是實施校本選修課的第一步,但實踐中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每一種課程定義都可能反映其歷史的、經濟的、政治的背景,我國課程改革的理念反映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所處國際環境的需求,減少課程深度、拓寬課程廣度以及設置選修課的理念符合改革的潮流,并已經成為國外的普遍課程實踐。但我國課程改革理念在實踐層面上體現了社會價值的不穩定性,極端功利主義思潮對教育領域嚴重侵蝕。在當前校本課程認識模糊,應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我們十分有必要提出清晰的校本課程目標。“據調查,52.69%的英語教師認為高中英語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12.50%的英語教師認為高中英語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英語,34.49%的英語教師認為高中英語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打下英語基礎,提升人文素養。”這說明課程實施中有畸形務實,外語課程價值服從于應試文化,教育功能異化傾向對外語教育的傷害特別顯著(高洪德2012)。因此,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活躍選修課程設置與實施是實現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必經之路。在“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校本課程目標設置中要有意識防止應試傾向,旗幟鮮明地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提升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指出,我國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泰勒提出課程目標的三個來源:對學生的研究、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學科專家的建議。泰勒的學生塔巴在《課程設計的一般技術》中論述了課程目標的三個來源:對社會的研究、對學生的研究、對教材內容的研究。據此,“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目標研制的依據主要分解為以下三點:
(一)依據當代社會生活的實際
當代社會生活呈現信息量大、節奏快、壓力強,趨于效率至上的功利化特征,未來的人需要具備合理文明地表達、釋放情感,舒緩壓力的途徑。基于這一現實,本選修課程對學生未來生活會有一定積極意義。
(二)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情緒體驗強烈,內容廣泛,形成各種心境;思維更加獨立,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情感體驗和表達需要進一步增強;興趣范圍進一步擴大,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性格特征趨向穩定、成熟。通過學習了解不同詩歌內容及創作背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三)依據學科學習的需要
根據學科學習需要,把語言學習與欣賞創造相結合,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經典英文詩歌,體驗語言的運用,進而促進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提高。
多數學者認為校本課程目標的指向應該是學生,通過目標的研制,明確在經過校本課程學習之后學生所能達到的狀態,本文正是采用了這一觀點。基于行為觀代表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表述方式,本課程采用“四要素”,即ABCD表述法。A即“行為主體”(audience),意為學習者,就是目標表述句中的主語;B即“行為”(behavior),即學習者應做什么,目標表述句中的謂語和賓語;C即“條件”(conditions),意為上述行為在什么條件下產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為的標準。多數學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能是教師或教育工作者,因為課程目標是一種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此外,課程目標的表述必須是確定的而不能是模棱兩可的,應有層次性,能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校本課程擬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設置課程目標。
(一)語言知識目標
語言知識目標能明確學生學習校本課程之后在語音、詞匯、語法及英文詩歌常識等方面所能達到的狀態。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在面對多種風格的英文詩歌時識別不同詩體,正確率達到70%;學生能夠在朗讀一篇中等難度的英文詩歌中正確把握詩歌節奏和韻律,正確率達到80%左右;通過詩歌欣賞學習,學生可以拓展詞匯,對一些詞匯達到再認識的水平。學生能在詩歌欣賞中理解詩歌中常出現的一些語法現象,如省略、倒裝、強調、虛擬等,能夠理解75%以上語法現象在詩歌中發揮的功能;學生能夠說出意象在詩歌欣賞和創作中的作用,合理性達到75%以上。
(二)語言技能目標
語言技能目標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該校本課程的學習在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上所能達到的狀態。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在不看文字的情況下通過聽的方式領會詩歌的大體意義和意境,準確率達到60%;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能富有表情且理解性地朗讀詩歌,對于詩歌的音韻、節奏和停頓的把握的準確率達到80%以上;學生能夠從主題、寫作手法、寫作背景、詩歌韻律等多方面對詩歌進行分析,表達內容的合理性達到75%以上;學生能夠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向其他同學公開交流自己的詩歌賞讀體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學生能夠在反復朗誦和結合詩歌背景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嘗試翻譯一些一般難度的詩歌,理解的準確性達到75%以上;大部分學生能夠在欣賞一定量的基礎上模仿或獨立創作一些英文詩歌,每位學生一學期至少能創作2篇英文小詩歌,用詩歌的文學形式藝術地表達自我、社會和自然中美好的事物,并樂于借助一定的平臺展示交流。
(三)情感目標
情感目標主要是指學生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之后在情感體驗、價值認識、自我感知等方面能達到新的水平。情感對個性心理特征和行為動機都有較大影響,是影響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的內涵以及與英語課程的關系表明:情感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實施情感教學是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主渠道。語言本身具有情感功能,情感態度對語言學習和記憶有很大影響。情感態度與學生全面發展緊密相關(黃遠振2003)。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學習語言是學習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外語學習涉及角色轉換等諸多的社會心理因素,有時甚至涉及個人尊嚴、邏輯道德等方面的問題(束定芳、莊智象1996)。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讓學生享受成功,獲得愉悅感,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借助詩歌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使其獲得移情性體驗;幫助學生洞察和體驗詩歌中顯性和隱性的情感因素,能用語言表達情感體驗,用表情傳遞情感體驗,使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達到情感教學的目的。
據此,“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情感態度目標包括五個方面:(1)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形成積極開放的文化包容態度,對世界上經典的詩歌作品懷有敬慕、欣賞、批判吸收的態度;(2)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激發學生追尋語言內在魅力的欲求,讓學生有欣賞語言魅力的情感體驗;(3)學生能克服詩歌欣賞中的難點,培養克服語言學習中困難的意志力;(4)通過詩歌欣賞,學生能深入體驗詩人的人生經歷,培養其積極的人生態度,激發其追求有意義的人生;(5)通過詩歌欣賞,促進學生審美趣味、人生品味的提升,讓學生能于平淡的人生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并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課程的開設從一開始就滲透著提升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的內在旨意。
(四)學習策略目標
學習策略目標主要指學生在詩歌欣賞方法和英語學習策略上所得到的進展。學習策略的掌握和運用的過程也就是校本課程教學中實現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過程。我校課堂教學模式的特征是“學議練探”,構建“學”的課堂。校本課程開設中應自覺踐行這一課堂理念,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學習活動,遵循學習規律,改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計劃、監控、調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適應學習化社會的需要。學習策略目標包括:通過學習,學生能在詩歌分析理解過程中提高對比、分析、歸納、分類等認知技能,得出相關觀點,合理性達到75%以上;學生在該課程學習過程中能在圖書館、網絡等平臺上準確獲取詩歌鑒賞所需的背景材料,發展資源策略;學生在交流分享中能合作、溝通、傾聽、表達,發展合作交際策略,學生應具有明顯的包容分享的交際特征。
(五)文化意識目標
文化意識目標是指學生在修完該課程后能夠完善自己的文化建構,拓寬和加深自己對文化的理解與認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我校人才培養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成功”,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使學生成為德能雙馨,求真、崇善、至美,具有愛國情懷的未來世界公民。學習外語,了解異國社會與文化,利于學生將來在多元社會中具備理解、尊重、包容、合作、共贏的意識和能力,為人類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一份貢獻。學習外語不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因此,要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國情知識,同時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他們逐步具備文化比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養并得體地進行語言交際(胡文仲1999)。文化意識目標包括:通過了解經典英文詩歌創作的社會歷史背景,進一步了解國家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學生能說出部分與詩歌創作相關的歷史知識三至五點;通過了解詩人背景,包括詩人出生、主要經歷、教育背景等,學生能在欣賞該詩人作品時自覺結合背景理解詩歌主旨,準確率達到75%以上;學生通過同一題材,同一時代的中外詩歌對比,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在詩歌欣賞中,學生能例舉同一題材的中文詩歌至少一篇。
(一)校本課程內容如何與必修課內容做到承接和互補
把校本課程內容與必修課程內容適當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是否可以考慮從兩個維度實現對接?第一,從語法角度對接,比如把含有虛擬語氣的詩歌If(by Joseph Rudyard Kipling)與虛擬語法板塊的學習結合起來;第二,從主題或話題的角度整合,比如含有自然話題的單元可以與詩歌Autumn(by John Keats)結合。在目標研制中如何體現這樣的銜接學習值得思考。
(二)如何防止校本課程的學習方式應試化傾向
校本課程著力于拓寬視野,發展言語能力,更好地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但是,應當防止窄化選修課程目標,防止把選修課程用作應試教育的材料;否則,這會與初衷背道而馳。在目標的確定過程中有必要對校本課程的開設方式明確要求,預防用應試的方式教學校本課程。
(三)校本課程的目標是否要適當關注教師主體的發展
由于校本課程是基于本校實際和師資隊伍情況開設的,選修內容不在國家規定課程內容之內,教師要從事校本課程的教學,就必須在專業素養和技能上做相關彌補和提高。有專家認為,校本課程目標只能限于對學生提出,那么會不會造成教師相關素養和技能目標被忽略,最終阻礙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呢?這一點有待同仁們共同探討。
校本選修課程給廣大教師們帶來一個研修和展示的契機。每推開一門選修課的大門,都是一片任我們遨游的知識海洋,關鍵在于我們是決定暢游一回,還是臨淵羨魚,望而卻步。我覺得,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沒有拒絕遨游的理由。因為,們是教師。在實踐中把選修課的收獲和感悟融合到必修課中,把必修課的積累和困惑在選修課中釋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成功開設校本選修課程,就必須精心研制課程目標,發揮課程目標的導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勵功能和評價功能。
引用文獻
高洪德.2012.高中英語新課程:還需向前走[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1):1-4.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6.
黃遠振.2003.情感的內涵及其與英語課程的關系[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10):13-15.
束定芳,莊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46.
索桂芳.2014.中小學校本課程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3):11-13.
本文為江蘇省“十二五”青年規劃課題“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選修課開設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C-c/2011/02/105。
作者信息:江國云:226301,江蘇南通,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欒愛春:226301,江蘇南通,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aichunl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