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惠
【關鍵詞】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
構;教學方法;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86—01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及時、有效地進行反思,科學、全面地分析教學過程是十分必要的。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地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從而進一步充實自己,提高教學水平。那么,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反思到底應反思些什么呢?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教學目標是影響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全面,教師應多思考“我為什么做我所做的”。教師要根據整節課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點,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通過該節課的學習,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可行,要做到:1.反思是否以總體課程目標為指導,以適應社會進步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為目標,全面綜合設計教學目標。2.反思是否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適時調整教學目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學內容是否根據教學目標開發、利用學習資源,使之符合學生的經驗、情趣和認知規律等。反思能否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進程以及突發事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2.反思能否按照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對他們設置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他們從不同方面領略成功的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滿足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創設更多的機會,應設計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要及時表揚、鼓勵和關懷。
三、對教學結構的反思
1.反思教學結構是否按照學生的身體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劃分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根據教學過程中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各階段有其獨特的功能,既緊密聯系,又互相滲透。
2.反思教學結構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有效統一。兩種學習形態將認知與情感、指導與非指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能動與受動、外部物質活動與內部意識活動、個體與群體等諸因素加以協調、平衡,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認識與發展的過程。部分學生運用已學的語言知識,探討式地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層層深入,學習用英語介紹學校。其他學生在他們的帶動下,積極舉手,盡量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反思是否結合教學實踐選擇和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達到藝術水平。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目標指導下,通過對教學過程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在具體分析學科知識結構及學生認識特點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要理論聯系實際,勇于開拓創新,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使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學生建立起對課堂教學藝術的審美觀,能客觀地向教師提出學習過程需要教師有效指導的地方,利于教師改進和完善教學。
四、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1.反思是否以系統的觀點為指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規律和原則,各種教學方法的功能、適用范圍和使用條件,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可接受水平,教師本身的素養和學校提供的條件等。
2.反思能否根據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和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優化教學方法。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通過反思,能有機地把各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發揮其最大效用,全面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等英語學習能力。
3.反思教法與學法是否統一,是否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個別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分別扮演對話中的角色進行對話表演,增強真情實感。然后鼓勵學生自己“找朋友”,合作學習,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自主權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由選擇空間擴大了,參與面進一步擴大。
五、對教學管理的反思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反思課堂教學管理手段是否得當,是否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管理可通過競爭機制實現。教學過程中引入競賽機制要努力創設成功的階梯目標,要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為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創造不同層次成功體驗的機會,采取小步走、高密度、多變化、勤鼓勵的方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在用中學,學中用,在反復的實踐中穩步提高,把學與用有效地結合起來。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