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保
【關鍵詞】 數學教學;猜想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2—0110—01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何有效地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精神,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猜想能力,是擺在每一位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談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重視實驗與觀察,為猜想打好基礎
歐拉說:“數學這門科學需要觀察,還需要實驗。”數學發現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觀察與實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數學實驗,還要重視實驗后的觀察,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變化規律,提出合理的猜想。
例如,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讓學生在硬紙片上按“給定兩角及其夾邊”的條件畫三角形,要求同桌按相同條件畫三角形,然后將三角形紙片剪下,并進行疊合。學生會發現,同桌按相同條件畫出的兩個三角形都能夠重合。此時,學生就能很自然地進行如下猜想:在兩個三角形中,如果有兩個角及其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二、重視類比與聯想,為猜想提供必要條件
類比是思維過程中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之一。而聯想則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思考方法,由當前感知或思考的問題想起相關的知識內容和數學方法。數學教材中,很多新知識都是在原有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無論從內容、知識結構上,還是從研究思路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類似之處,這給類比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類比、聯想,在此基礎上進行猜想。
例如,在“梯形中位線定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類比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學習進行探究。如圖1、圖2所示,EF分別是△ABC和梯形ABCD的中位線。根據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有EF=■BC, EF//BC。由此可以類比猜想:梯形中位線是否也有類似于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兩種圖形之間的關系:當梯形上底AD逐漸變短,直至A、D兩點重合,這時梯形就變成了三角形,此時上底AD=0。于是,我們可以把三角形看作梯形的特殊情形,從而作如下變換:EF=■BC=■(0+BC)=■(AD+BC)。由此猜想:梯形中位線平行于兩底,并等于兩底和的一半。
三、重視分析與歸納,對猜想進行合情推理
歸納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也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對各類特殊情形的分析、比較、歸納,有助于產生合理的猜想,從而尋求一般的規律。因此,在某個數學問題難以解決時,可先研究它的特殊情況,然后再把解決特殊問題的方法或結果,推廣到一般問題上而獲得解決。
例如,教學時“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則”,首先讓學生利用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質進行幾個具體的計算,其中有兩個二次根式相乘的問題,也有積的算術平方根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計算求解(可用計算器計算),并觀察所得結果,猜想二次根式相乘與積的算術平方根之間的關系。然后讓學生運用發現的規律進行計算并用計算器進行驗證,最后讓學生歸納得出二次根式的乘法運算法則。
綜上所述,教學中運用以上三條途徑,在培養學生數學猜想能力方面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猜想素材和盡可能多的猜想機會,引導學生主動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思考和探究,不斷提高猜想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