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暉?關錦文
摘 要:本文以東莞理工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例,分析了校企合作瓶頸的根源是雙方“責、權、利”不明確,提出構建數控模具職教集團六個“共同”的運行機制,并對職教集團的具體做法和效果進行總結探索。
關鍵詞:職教集團 數控技術應用 校企合作
一、東莞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成立背景
1999年,東莞理工學校在機電專業基礎上,創辦了廣東省首個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學校先后與東莞銘鋒實業公司、東莞力勁機械公司、東莞華隆公司、東莞軸承廠、東莞三星電機公司等企業開展了合作。合作模式一般是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在生產現場進行教學,帶學生到相關企業參觀模具的生產與數控加工過程。但多年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淺層次階段,實際效果不理想。
隨著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過去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經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是合作規模小,崗位少,企業熱情不高,合作難于為繼,缺少長效機制,更不能深入發展。
校企合作的瓶頸根源是雙方的“責、權、利”不明確。“責、權、利”的共享是合作的核心問題,也是校企合作中的最大動力源。以學校為主的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作為人才使用終端的企業如何想、希望怎樣做?企業需要追求利潤,如何保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利益,促使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環?校企合作中,政府如何協調各合作單位的利益?如何建立共贏的合作機制?這些問題不解決,校企合作的瓶頸就不能突破。
為了突破瓶頸,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成了職教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世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成熟經驗。校企雙方優勢互補、利益共享,是職業教育與企業經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總結多年校企合作的經驗,決定首先與橫瀝鎮以及當地企業合作,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當地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合作辦學,共同培養人才,并以此帶動其他專業的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
二、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運行機制
1.學校牽頭,政府推動,政、企、校合作共建
橫瀝鎮是東莞市的模具制造重鎮,被稱為廣東的模具之鄉,有規模的模具企業近150家,年產值近50億,從業人員近10萬人。橫瀝鎮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非常重視當地青年的就業培養,每年出資10多萬元培訓待業人員,曾多次與筆者學校合作進行過短期模具人才的培訓。
2000年,市政府投資近6億元,在橫瀝鎮新建東莞理工學校職教城校區。2012年,430畝的職教城校區正式啟用。借助新校區坐落在橫瀝鎮的條件,學校與橫瀝鎮政府在原來合作培訓模具工的基礎上,成立了“東莞數控模具職業教育集團”,采取學校牽頭、政府推進、企業參與的模式,逐漸擴大校企合作規模,用集團化的合作模式代替過去短期的培訓教學。
2.六個“共同”目標,責、權、利共享
職教集團成立了董事會,由學校校長擔任董事長,橫瀝鎮經貿辦主任擔任副董事長,董事成員為簽訂合作協議的15家模具企業的老板,這些公司的產值均在1500萬元以上。職教集團成立3年來,成員中的模具企業已經增加到25家,并且吸引了不少橫瀝鎮以外的企業積極加入。職教集團擁有專項辦學經費,辦學經費中,鎮政府、學校、合作企業各出資三分之一。
數控模具職教集團內部成立了3個業務部門,分別是:教學培訓部:制訂教學計劃與培訓方案,編寫相關教材與大綱;就業指導部: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輸送學生就業,并跟蹤服務指導;人事保障部:負責人事安排,工作考核,業績獎懲,財務管理。
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責、權、利”,體現在六個“共同”。
第一,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集團內各企業根據發展規劃,提出每年技能人才需求的崗位與數量、崗位的技能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第二,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根據各崗位技能要求,結合企業實際,開發專業課程與教材,先由校企雙方擬定課程大綱,學校專業老師編寫教材,企業專家進行審查修訂。
第三,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基本技能訓練場地,如CAD室、鉗工室、普通車銑加工由學校建設,數控加工培訓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設。學生完全像學徒一樣,融入生產第一線。
第四,共同培育技能人才。人才的規格與要求,由校企雙方協商培育,學制可長短結合,教師由雙方派出與考核。
第五,共同參與技術進步。學校抽出專業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假期中到企業實踐鍛煉,與企業科技人員結對子。通過合作,培養真正的“雙師型”教師。
第六,共同安排學生就業。就業指導部由校企雙方成員擔任,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與就業指導,負責學生就業準備與上崗,并建立學生就業回訪制度。
三、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辦學實踐
1.學制靈活多樣,培養百名模具工與百名模具師
數控模具職教集團成立之前,學校與橫瀝鎮政府就開始合作,每年進行“百名模具技工”培訓工程。職教集團成立后,這項培訓工程更是得到了重視。為了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與發展,職教集團在橫瀝鎮政府的建議下,將“百名模具工”培訓工程提升為“百名模具師”培訓工程。根據崗位的需要,培訓時間也由過去的單一的短學制半年,延長為1年、2年、甚至2.5年。學生結業或畢業時,要通過初、中、高級模具工的上崗證書考核。為了鼓勵當地青年進入模具企業上崗,橫瀝鎮政府通過集團為每位學生提供生活補貼,對筆者學校全日制學生進入模具企業就業的,政府提供獎學金,對接收學生就業的企業進行獎勵。
幾年來,集團化辦學已為橫瀝鎮培養培訓模具工與模具師共5期,并且從2012、2013級數控專業中考核挑選30多位高級模具工,進行模具師培養,累計培訓學員400多人。
2.定向招生,企業冠名,定單培養
除了為企業培養數控模具人才以外,數控模具職教集團還應其他企業的要求,為企業定向招生,定單培養,由用人企業進行冠名。如與東莞信易電熱機械公司合作,進行冠名的2012級2個“信易班”,已經完全由該企業安排上崗。東莞信易電熱機械公司是亞洲最大的塑料輔機制造商,年產值近4億元,企業需要機械加工、模具制造、設備維修各種技工人才。該企業通過與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合作,到廣東省韶關、清遠等地區定向招生,專班培養,使學生入學就有單位,畢業就能就業。由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
除此之外,該公司還主動為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師生提供實習實踐基地,僅2013、2014年兩年中,就有200多位學生和12位專業老師在該企業進行了3到6個月的實習實踐。
3.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改造與升級,成為真正的雙師型專業教師
職教老師的短板是缺乏企業的工作經驗,集團化辦學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幾年來,專業教師深入企業參與了多項產業升級與技術改造項目,如華隆機械公司鉚合機的三維造型以及整機裝配工藝制定、銘鋒實業公司微型吸塵器零件和塑料托杯等產品的模具設計與加工、力徑機械公司超聲波焊接機零件加工工藝的改進方案確定、潤星機械公司高速加工中心床身導軌的數控加工方案設計等等。老師參與企業技改工作,促進了專業水平的提高,成為集團教學中不可多得的雙師型教師。甚至有的教師多次被東莞市中小企業局邀請,作為企業機械自動化項目的評審與驗收專家。
4.建立“FANUC數控系統應用中心”,提高東莞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辦學水平
教育部和北京FANUC機電有限公司簽署合作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遴選30所優秀的高職院和中職學校,共建“應用中心”。FANUC公司將為每個中心捐贈價值50萬元的最新產品,提供技術支持,培訓師資。以“應用中心”為合作平臺,進一步開展為企業提供機床維修、員工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校企深度合作。
東莞理工學校通過教育部考察,并正式被批準成為全國第二批FANUC數控系統應用中心合作院校,也是廣東省獲批的三所院校之一。“應用中心”的建立,提高了東莞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知名度,也必為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提供一流的專業人才培養平臺和一流的技術服務平臺。
四、數控模具職教集團的辦學效果
第一,集團化辦學模式,使得專業建設更上一層樓,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校企深度合作,運用職教集團化辦學模式,使數控專業成為了筆者學校的龍頭專業、東莞市的知名專業、廣東省重點建設專業。數控專業的招生人數每年爆滿, 2014年招生11個班,仍然不能滿足全部考生的入學要求。集團共培養培訓模具人才400余人、數控車銑工400人、加工中心操作工150人,獲取廣東省CAD中級證書1200人取得中職學歷教育的人數超過1500人。
第二,集團化辦學模式,對教材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了深入改革,校企合作開發教材,實現了項目管理教學模式。幾年來,在CAD/CAM、三維造型設計、數控編程與加工等專業課程中,根據企業提供的實例,成功實行了任務引導式的項目教學。還精選一些較大的實用項目,對學生進行分組分項目教學,校企雙方各選一名老師共同作為項目教學的輔導教師,即是“項目經理”。通過項目管理教學,學生最終以考取勞動部門技能證書為教學目標,實現上崗就業。
第三,集團化的辦學模式,使得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幾年來,教師先后編寫教材18本,發表論文93篇。參與企業技術改造3項,參與市級科研項目1項。指導學生技能競賽成績突出,在省級以上的數控技能競賽中,共有30人次學生獲得三等獎以上好成績。市級各項競賽中,多年囊括數控加工、模具制造等項目的一、二、三等獎。職教集團還應市人力資源局邀請,為東莞市三星機電公司、東莞軸承廠等多家企業提供了技能培訓與考證服務工作。
第四,集團化辦學模式,使得教學質量普遍提高,畢業生受到企業的廣泛贊譽與肯定。他們有的已成為外企公司東莞辦事處的負責人、模具廠CNC主管、五金模具公司技術員,還有的已成為外資企業設備維修技師,特別優秀的畢業生還被廣東省共青團委與勞動社會保障廳聯合授予“廣東省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