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舟
摘 要:課堂提問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從課堂提問的困惑出發,結合實踐經驗,揭示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提高和改進課堂提問的對策,與大家探討。
關鍵詞:課堂提問;困惑;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美國的一些教育家也認為“提問得好即教得好”。可見,有效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構建有效的系統的“問題鏈”。反思我的課堂,不免產生困惑:有效的提問有多少?怎樣的提問是有效的?如何才能提出有效的提問?帶著這些困惑,這個學期,我對課堂提問有了更多的關注,也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提問的目標意識不強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是評價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要上出一堂好課,必須時時有目標意識,教師的提問也應該以教學目標為指引,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反思我的教學,雖然也制定了有效可行的教學目標,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卻是心中無目標。盲目提問或提問不當的現象屢見不鮮。
2.提問的設計思路不精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說:“每當你碰到不進一步作心理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應付的情況時,你就遇到了問題。”由此可見,課堂上的發問,并非都是向學生提出了問題,只有那些具有思考性的問句,才有可能為教學創設有價值的問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可以把教師的主觀愿望轉化為學生學的內在需要,誘發學生探索性的思維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教學時,我往往是參考教學資料,沒有對問題的設計足夠重視,常常會出現提問過于簡單、指向不明、無從回答等現象。不僅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而且浪費課堂的寶貴時間。
3.提問的時機掌握不妥
常言道:問得好不如問得巧。當學生的思維發生梗阻或進入狹長地段時,教師的一句引問,往往能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反過來說,教師如果不能適時、及時提問,而是隨意發問,提問只隨自己的意而不隨學生的意,想當然地認為學生需要提問和能夠回答,造成有時問得讓學生感到突然而不知所措,或者提問很隨便,愛咋提就咋提,想問什么就問什么,問前不調研,問中不調整,造成有時問得學生有點茫然而莫名其妙。
二、提高和改進課堂提問效果的幾點思考
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激趣、導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問。何時何處問什么,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如何使課堂提問更有效呢?我也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1.問在點上
要使問題問在點子上,教師除了要把握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心理、認知障礙……對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研究,我們的提問才能點中學生的要求,點中知識的要害。
(1)教師提問要明確
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答非所問,不知所措的現象,其原因有時是他沒有聽仔細,但是也有很多時候是教師設計的問題太寬泛或者太模糊,讓學生不明所問而亂答。或者教師設計的問題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收能力相距太遠,讓學生不知所問而不答。
因此,教師的提問首先應該使學生能聽明白,正確領會問題的意思,這是學生能答、會答的前提。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一年級《2-5的分與合》時,到練習階段,有一道習題是讓學生在“火車”的“車廂”上填數,一位學生根據“火車頭”上的數是4,就在第一節“車廂”上填寫了3和1,然后教師問他:“你是怎么想的?”誰知學生回答:“我是隨便想的。”教師只好讓其他學生回答出了:“我是這樣想的:4可以分成3和1。”繼續練習,一位學生在第二節“車廂”上填寫了2和2,然后教師又問她:“你是怎么想的?”誰知學生又回答:“我是心里想的。”教師啼笑皆非,只能另請高明。
可見這些學生不太明白,教師提的“你是怎么想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于是出現了上述課堂上的狀況。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讓學生能“聽明白”。
(2)教師提問要“機智”
所謂“機智”,可以分開來理解,“機”就是要注意時機,所謂“智”就是要注意分寸和方式。問題的設計水平代表著教師的業務水平。符合學生實際,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能夠起到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能力和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的《按比例分配》(復習),課始,教師出示了這樣兩個數據:180本書,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數比是3∶2,要求學生自由編一道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學生很快編出了幾道題,在反饋時,教師發現學生都是把180本書當作總數來編的,便幽默地發問道:“我們可不可以把180本書換換角色呢?”這一巧妙的提問,立即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起來,有的把180當成部分數,有的把180當成相差數。
教師善于見機提“問”,一句簡單的問句,也能夠激發學生無比的熱情。同時也不難看出這位教師的提問也不是“生搬”或“硬套”的,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個轉換方式的問題,使學生能及時有效地深入思考。
2.問到深處
隨著“啟發式”教學被大家所認可和接受,“互動式”的課堂教學也就得到了重視和應用,而“啟發”“互動”最主要的載體就是“問”和“答”。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提問往往處于表面層次、不到位,甚至出現了“滿堂問”的現象,以至于“問題”泛濫,教師累,學生更累。因此,教師要提高問題質量,就必須問得深一些。問得深就必須問得精,問得精必然問得少了。
(1)教師提問要能指導學生的想法,啟發學生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只問“是”“不是”“對”“不對”等就能回答的診斷性的問題,讓學生來判斷是非,是難于了解到學生的認知情況。有的問題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問法,就可以了解到學生是怎樣想的,這樣有利于學生開動腦筋深入學習。
(2)教師提問要能根據學生的水平,引導學生深思
我們都明白教師的提問要有深度,如果教師剛一發問,學生立即舉手如林,則說明你的問題可能太淺顯了。教師所希望的場面是,學生需要花費一定的功夫對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然后才陸陸續續地舉手、前答后補地回答。那種一問就答,一答就對的提問未必是有效的提問。在平時的教學中,最困擾教師的恐怕就是提什么難度的問題,都知道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問,使得學生能跳一跳摘桃子,那么如何實踐呢?
首先當然是在教學前要根據教材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先確定問題的基調,其次,在實際的教學中,要不斷閱讀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課前制定的問題。因此,這個過程需要教師不斷積累,總結。一般,課中提問時,可以采用從難到易的程序來試探學生,如果學生都啞口無言,就說明問題太難,需要降級,如果已經能使一部分學生回答,說明問題的難度大致適宜,可以讓學生思考與討論。
因此,在“定問”“試問”與“調問”中,教師要不斷閱讀學生,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時也不必擔心多問,有必要問,就得問一問。
例如,一位教師在發現學生把求倒數的方法與倒數的概念混淆了,采用了如下的方式,連續發問,來進行引導。
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動腦筋進一步明白:互為倒數的概念與求倒數的方法,更讓學生自己動腦深入思考了問題。
課堂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有效的提問應該具有明確指向教學目標、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特征。如果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那么有效的課堂提問則為這一數學心臟提供了強勁的動力。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能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促進學生知識遷移,創造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最大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楊心德.中學課堂教學管理心理[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