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曾志明
摘要:為了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廣州市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打造廣州市高職教育亮點,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先進理念,充分發揮政校行企多方資源優勢,以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為主體,相關高職院校共同協作,建立了“政校行企多方合作,體制機制全面創新”的廣州市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基地(以下簡稱“試驗基地”)。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建設“實踐教學、師資培訓、技能大賽、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五位一體實踐教學基地;建立“三個平臺,以項目為載體,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雙元主體+教學企業+職業資格證書”的辦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政校行企;綜合改革;試驗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1-0018-04
收稿日期:2014-11-15
作者簡介:張杰(1957-),男,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代院長),法律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從事教育管理及課題研究。公開發表論文50多篇;主持省級課題5項,參與省級課題研究2項,主持市級課題2項。(廣東 廣州/511442)
曾志明(1966-),男,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教師,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方向:從事計算機、動漫專業教學及課題研究。主持研究多項省市課題;先后公開發表10多篇學術論文。(廣東 廣州/511442)
資金項目:本文由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廣州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 一、建設“試驗基地”的意義
1.推進廣州市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開展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是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0]48號)和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報送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改辦函[2010]2號)兩個文件的精神,廣州市于2011年申報并獲批的高職教育改革綜合試點項目。通過“試驗基地”項目建設,推動市屬高等職業院校管理體制和辦學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實現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和學校創新的辦學體制與機制的重大突破,有效推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2.促進區域企業與高職教育良性互動發展
根據《廣州市蘿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穗開管[2011]29號),蘿崗區作為珠三角現代產業的聚集區,提出構建以戰略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的產業發展思路。并將打造信息產業、平板顯示、新材料、生物、精細化工、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六大千億產業群和LED、文化創意、物聯網等500億產業群作為區域產業發展的核心工作。目前,蘿崗區擁有科學城和高新企業孵化器、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和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正在打造中新知識城和企業加速器。通過“試驗基地”項目建設,促進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為區域企業提供員工培訓、產品開發、技術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同時,通過校企深度合作,依靠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專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的機會,依靠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3.培養新型城市化發展急需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新型城市化是廣州市近年提出的城市發展道路,其動力源于新型工業化,其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創新型高技能人才。通過“試驗基地”的建設,政校行企多方聯動,協同創新,以“實訓鑒定基地”的資源為依托,共同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加快推進廣州市新型城市化發展。
二、國內外高職教育模式現狀
國外的先進發達國家,大多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結合本國實際,構建了各具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及對應的管理體制機制,主要有德國“雙元制”、美國“社區學院”、英國“國家職業資格”、澳大利亞“TAFE”、加拿大“CBE”和新加坡“教學企業”等模式。
德國“雙元制”模式特點是:政府是社會管理者、資金提供者與教育生產者;行業協會負責組織編制相關行業職業崗位標準及培訓計劃、考核考試要求,并按照國家法律規定組織和實施本行業職業考試并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學校和企業作為雙元主體緊密配合共同完成職業人才培養。德國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為國家控制下的教育行政主導、行業協會與企業積極參與的辦學模式。
美國“社區學院”模式特點是:聯邦政府承擔社會管理者與資助者角色。作為社會管理者,主要通過立法指導高職教育發展、督促各級政府支持高職教育。社區學院與行業企業是平行關系,行業協會對社區學院沒有直接介入,企業與社區學院可開展基于合同的委托服務。學院采取董事會領導下的院校長負責制,學術事務受校董會委托由學術理事會處理。
英國“國家職業資格”模式特點是:地方政府是高職院校舉辦者,聯邦政府為社會管理者、資金主要供給者(占運轉費75%)。行業、企業參與資格標準的制訂與修訂,雇主在職業教育基金會任職,企業直接參與學校管理,為學校評估提供資助,開展合作辦學等。高職院校是應用型技術人才提供者,享有充分辦學自主權。
政校行企多方合作共建廣州市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基地新加坡“教學企業”模式特點是:政府是高職院校的舉辦者和經費提供者。行業協會對辦學進行指導,企業直接參與學院的辦學過程。辦學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在學校內模擬企業建教學工廠,形成學校、實訓中心、企業三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模式,是一種企業實習、企業項目與學校教學的有機結合。教學工廠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工業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師生緊密配合,攜手解決企業常常面對的成本、質量及產品性能等局限難題。
以上是世界幾種主流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時間不長,在借鑒發達國家先進辦學模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政府辦學模式(原來普通大專學校及職業大學、成人高校合并改革模式;重點中專升格模式;本科院校二級學院模式)、國有民辦模式(國有民辦二級學院模式; 公立高校轉制辦學模式;企業為主體辦學模式)、完全民辦模式(大型民營企業及社會團體辦學模式:股份制辦學模式;私有制獨立辦學模式)和中外合作(合資制和合營制)模式等多種辦學模式并存的格局。
在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中,政府定位于社會管理者、政府辦學模式中的資金主要供給者,行業和企業參與的程度很低,積極性也不高,關鍵原因在于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對行業特別是企業參與辦學的約束力,同時企業在參與合作辦學過程中利益共享的機制不完善,導致企業缺乏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政府賦予行業協會的職能不強,導致協會缺乏介入辦學的途徑。政府層面雖然倡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但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夠,合作的實際效果處決于雙方一段時間的一個具體項目,沒有長效機制,缺乏持續性和可復制性。
三、“試驗基地”建設目標與內容
針對我國各類辦學模式共同存在的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度弱、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提出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核心的高職教育改革創新思路,打造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基地。
“試驗基地”建設目標是:緊貼廣州市區域產業,依靠政校行企多方合作共同參與,建立廣州市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基地”,借鑒德國、英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及辦學模式,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建設模式、人才管理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等全方位進行了改革創新,探索具有廣州特色的高職教育模式。本項目研究主要解決多個辦學主體需求與基地現有資源的矛盾、高技能師資缺乏與基地實訓設備充裕的矛盾、高職院校系統培養與基地建設定位的矛盾等三個方面的問題。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建設“五位一體”實踐教學基地、建立“技能+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和構建“三元主體+教學企業+職業資格證書”的辦學模式三個層面。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一)建設“五位一體”實踐教學基地
“試驗基地”建設的第一步是建設“五位一體”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實踐教學、師資培訓、技能競賽、技能鑒定、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區域企業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培養、員工培訓、技能鑒定、產品研發、技術咨詢等多方面的服務;為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提供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培訓;為社會轉業軍人、農村勞動力、轉崗工人提供再就業技能培訓。
1.實踐教學
充分利用蘿崗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訓設備優勢,加強對學生的技能培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操水平、崗位適應能力以及參加各種技能競賽的能力。
2.師資培訓
利用蘿崗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訓設備優勢,為校內外相關專業教師提供培訓,提升專業教師的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
3.技能競賽
充分利用我院多年成功承辦技能大賽的經驗和蘿崗基地的資源優勢,承辦廣州市、廣東省乃至國家級技能競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目標,同時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提高學院的社會影響力。
4.技能鑒定
利用蘿崗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訓設備優勢和職業技能鑒定資質,面向校內外學生、企事業人員以及社會人員積極開展相關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
5.社會服務
通過校企合作共建試驗基地、培訓學院等形式,積極開展社會培訓工作,為轉業軍人、農村富余人員、轉崗工人等提供技能培訓服務。
(二)構建“技能+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試驗基地”第二步是在五位一體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基礎上,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創新,構建“技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是:基于教學企業和工作室平臺,以項目為載體,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包括創新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運行管理、教學場所建設模式、學生管理模式和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革等。具體改革思路如下。
1.創新課程體系
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行為養成、職業素養等融為一體,以項目為主線對專業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建立“項目導入,能力為本,逐年遞進,突出創新”的課程體系。
2.創新教學模式
實施“項目導入”的課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從進入學校第一天起,就全面實施項目教學,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學習階段,實施模擬項目和企業真實項目兩類項目的教學。教學內容以項目為主線進行重組,并及時進行動態更新;教學方法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軟件等現代化信息化技術;教學評價側重對學生完成項目質量的評價,并將非任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企業評價引入評價體系,要求每門課程結課后進行課程教學成果展示。
3.改革教學運行管理
設立大小班制,理論傳授類課程高薪聘請高水平的專家進行大班(每班200人以上)授課,開辦講座;專業實踐課分為小班(每班25人左右),由專業教師進行重點輔導。
4.改革教學場所建設模式
建立一體化教學場所,重點建設教學工場、創新創意工作室和生產性試驗基地等教學場所。
5.改革學生管理模式
改革學生管理模式,建立“專業導師制”,要求每個教師承擔起對學生思想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專業教育、課程教學輔導等綜合職能,學生管理干事負責學生的事務性管理工作。
6.改革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不同專業類型的評價體系,減少形式主義的規范性評價,側重對教師完成項目教學的結果評價,將企業評價、學生評價、課程教學成果展示作為對教師教學質量主要考核指標。
(三)創新“三元主體+教學企業+職業資格證書”的辦學模式
“試驗基地”建設的第三步是在建立“技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行體制機制全面創新,并構建“三元主體+教學企業+職業資格證書”全新的辦學模式。這一辦學模式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多方參與,共同管理”的管理體制
依據“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文件精神,充分發揮政府在高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多所高職院校和大型品牌企業在辦學中的主體作用,相關行業協會參與辦學過程的輔助作用,由市教育局牽頭、多所職業院校、相關行業協會和多個大型企業共同參與,共同建立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政校行企“多方參與,共同管理”的理事會形式的管理體制,并下設協調工作小組。
2.建立“多元投入,合作共建”的建設模式
建立政府、學院、基地和企業多元經費投入機制。由廣州市政府設立綜合改革試驗基地專項建設資金,資助扶持“試驗基地”的教學企業、創新創意工作室以及質量工程內涵建設;參與的高職院校將部分學費收入投入辦學條件和內涵建設;合作企業投入資金建設生產性試驗基地。
3.建立“全員選拔,注重績效”的人事管理機制
為了建立一支精明強干的管理隊伍和實踐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適應改革創新的需要,要求進入試驗基地的全部教師和管理人員通過競爭方式上崗。面向學院、基地、企業和社會,公開招聘教師和管理人員。要求教師必須具有3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歷(或經過考核具有完成企業項目的能力),能夠全面實施項目教學的能力;管理人員必須具有獨立的項目策劃、編制方案和實施執行能力,思路開闊,勇于創新,事業心和責任心強,抗壓能力強等素質。改革工資分配與考核制度,員工收入與開發區工資待遇接軌,并建立以目標業績考核為核心的考核制度。建立管理人員年薪制,以年初目標定年薪,以年終實現目標情況考核結果確定最終收入和下一年的年薪標準。建立教師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制度,教師以職稱為基礎,將教學質量評價,完成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等質量工程任務及取得的成果等納入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直接與課酬標準掛鉤。
4.建構“三元主體+教學企業+職業資格證書”辦學模式
借鑒德國“雙元制”、新加坡“教學企業”和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世界有代表性的三種先進辦學模式的精髓,在政府的主導下,突出學校、鑒定基地和企業作為辦學的三元主體,促進行業協會參與職業資格標準與資格考核;由政府、學校和企業等多方共同投資,模擬德國“雙元制”中的真實企業,在“試驗基地”內建模擬企業(即教學企業),用于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加強行業協會和行業專家指導,進一步完善我國現有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系統建立的技能證書與鑒定體系。
四、“試驗基地”建設實施步驟
①成立廣州市高職教育改革“試驗基地”項目攻關領導小組;
②組織人員到德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國內辦學模式先進的職業院校進行專題調研;
③組織專題研討會,探討“雙元主體+教學企業+職業資格證書”辦學模式的建構內容與方法;
④由政府主導,行業協會參與,多所職業院校與大型品牌企業共同協作,建立廣州市高職教育改革“試驗基地”;
⑤根據區域產業格局、參與的職業院校、企業,確定參與改革的試點專業(專業群);
⑥建立“試驗基地”的管理機構,選拔配備管理隊伍和師資隊伍;
⑦建立“試驗基地”系列管理規章制度;
⑧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經費投入、人才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⑨通過試驗基地為區域企業提供人才培養、員工培訓、技術咨詢、產品研發等方面的服務,為職業院校提供師資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培訓、技能大賽等級方面服務,為社會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⑩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進行提煉,形成理論體系,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0]48號)[Z].
[2]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報送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改辦函[2010]2號)[Z].
[3]楊書婕.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影響[J].高職教育,2012(10).
[4]蔣麗霞.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借鑒與思考[J].林區教學,2012(5).
[5]趙明安.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國際比較[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6]岑小林.新加坡經驗及其在我國高職教育體制改革中的借鑒意義[J].職教與成教,2012(4).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