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榮富
摘要:分析了當前導致藝術院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針對藝術院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凸顯的不足,主要從研究生入學選拔機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科研團隊精神、學科交叉融合和藝術實踐能力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進而促進藝術院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藝術院校 研究生 科研能力 培養途徑
一、引言
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內容,科研創新能力也是高級人才的必備能力之一。科研創新能力的主要要素是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發現問題,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并能綜合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綜合素質,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地培養和實踐,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才會有一定的效果。
二、導致藝術院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諸多學者對影響藝術院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進行過分析研究。如張晰、陸曉華認為,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沒有體現“研究”的內容,能體現學術前沿的課程很少,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更少。王迎新、董運平認為,影響藝術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主要原因包括研究生個體素質、研究生導師素質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規范程度三個方面。高英彤、劉亞娜認為,科學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和前提,科研訓練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路徑。筆者認為影響藝術院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招生考試機制導致了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現有研究生選拔制度主要是通過全國的統一考試初選,學校組織復試,然后進行錄取。顯然初試成績起了決定性作用,而初試主要是考查基礎理論知識,很少有考查知識運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內容。
其二,培養過程缺少交流,缺少科研創新基礎。藝術學生的培養過程有著鮮明的“跟師學藝”特征,有的學生從小就跟一個老師學,上了大學還是跟同一個老師學,甚至到了研究生階段還仍是一個老師。有的老師不注意對學術前沿的追蹤,長期不從事科研創作,不參加學術會議,寫不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不能很好勝任指導教師的職責;有的老師只重視技能、技法的傳授,而對必要的理論學習、科學研究不夠重視,導致一些學生不懂科研方法,更談不上科研創新能力了。
其三,急功近利的社會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在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和浮躁的學風下,研究生很難靜下心來鉆研學問,有的學生進校就忙于從事社會工作,整天忙于輔導學生掙課時費,為高消費、奢侈品而忙碌,幾年下來,沒有認真上幾天課,沒有認真讀幾本書,有的還不能按期畢業,這樣的學習態度和管理方式,怎么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呢?更談不上培養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了。這是造成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不足之三。
其四,培養模式單一,科研能力不強。目前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主要以課程教學和論文寫作為主,大多不與社會、行業的需求相結合。在專業學習階段,藝術院校的研究生習慣于接受導師的技能和方法,缺少實踐環節,這種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導致研究生不求變、不求新。在理論課程學習階段,不注重對研究生科研方法的培養,學生缺少自覺性和主動性,只求完成學分,不注重知識積累。
三、培養藝術院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主要對策
藝術院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對策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1.改革研究生入學選拔機制
考試方面要科學合理調整考試科目和要求,側重考查應試者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淘汰高分低能的考生。錄取規則方面更要強調科研基礎,不只看分數,更要看科研能力和科研實踐經歷。加大招收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考生力度,防止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近親繁殖現象,確保生源的質量。
2.引導研究生獨立思考,強化創新意識
獨立思考是進行創新性研究工作的基礎。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效地鍛煉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一種獨具悟性的發散式思維,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逆向思維;只有獨立思考才能在科研活動中發現新問題,才能找到對課題進行創新性研究的切入點;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突破思維定勢,形成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創新思維方式,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問題,進而獲得創新性結論。
3.培育研究生科研團隊,實現創新能力的多元化
高校科研團隊是指以科研創新為目的,以科學研究和開發為內容,由知識技能互補、科研目標和價值觀相同的從事科學研究并相互承擔責任的科研人員為主組成的群體。一般來說,高校科研團隊不是高學歷、高職稱、高職務人員的簡單組合,而是應由不同年齡、學科、知識結構和研究方向的人員組成,這有利于拓展思維,開闊視野,發揮團隊的互補優勢。創造心理學的研究表明:18~29歲是記憶力和反應速度最佳的年齡,30~49歲是邏輯思維最佳的年齡,而一個人發明創造、出成果的最佳年齡是25~45歲。由此可見,鼓勵研究生加入國家重大項目和省部級重點課題的科研團隊,主動參與項目研究,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2010年以來,學校堅持邀請國內外不同學科的知名專家、著名教授來校為研究生舉辦學術講座,其內容涵蓋哲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2013年學校開展“助研”工作,12名研究生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研究,還有更多的學生參與校級課題研究。2014年學校設置了研究生專項科研項目,籌資50萬元鼓勵在讀研究生從事與專業相關的科學研究,第一次申報科研項目的人數占在讀人數的10.6%,每一個課題資助經費5~8千元。研究生參與基礎探索性課題研究,可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參與重大的項目研究,可以培養研究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
4.注重培養研究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創新性科學研究需要掌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避免重復做他人的研究工作。因此,要注重培養研究生的文獻收集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從而準確把握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趨勢,避免“簡單移植、簡單延伸、簡單揭示和簡單推理”這樣重復性的工作。
5.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加強學術交流
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滲透對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實現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需要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進行多學科的交流融合。學校應創造條件鼓勵研究生參加校內外的學術活動,特別是較高水平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營造一種重學術重科研的氛圍。首先,科學合理制定分專業的國內外學習交流計劃,加強外部交流,拓展學術視野。近兩年學校非常重視研究生的國外學習交流,除各培養單位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外,研究生處、外事處每年共同組織選拔15%的在讀研究生到英國、美國、德國等國家進行短期學習交流,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和學術科研能力。其次,應把學術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規定研究生每年應該參加不少于5次的學術活動,并計算學分。
6.注重培養研究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學校還應建設更多的校內外“藝術實踐基地”為學生的藝術實踐提供充分的保障。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需要依靠第一手實踐資料,這第一手資料就應來源于藝術實踐。因此,要鼓勵研究生盡可能多地參加校內外的藝術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研究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四、結束語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已成為我國科學研究隊伍中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軍,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面臨嚴峻的挑戰。特別是藝術類的研究生普遍表現在論文質量不高,作品原創性缺失。我們要加強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科研團隊精神、藝術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極力改善科研外部環境,激發內在動力,培養造就一批本學科的創造性中青年學術攻堅人才,從而提高包括研究生在內的高校科研隊伍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小昱,王為.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究.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張晰,陸曉華.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民航大學學報,2007.
[3]王迎新,董運平.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35):285.
[4]高英彤,劉亞娜.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術交流,2012.
[5]巫英士.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高等建筑教育,1999,31(3):32-33.
[6]雷兵,魏立安,黃宗升,胡春生.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自我培養和提高的途徑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
本文系四川音樂學院院級重點項目(cy201303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