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友年
【內容摘要】初中物理教學中,需要深化課堂討論法的應用,激發起學生討論的意識,在討論和合作中能夠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夠主動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學生就會具備一種學習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的長久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課堂討論法 ?初中物理 ?應用研究
在初中學習過程中,物理課程是相對較難的課程,剛開始學的時候,如果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就很容易使學生陷入到物理學習的誤區,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也不能夠積極地向別的同學請教,逐漸產生對物理學習的厭惡感。因此,教師就需要改進教學策略,將課堂討論法引入進來,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學會和同學合作解決,在相互幫助中提高自己的物理學習能力。
一、設置討論環節,培養思維能力
教師在物理課程講解的時候,需要關注學生上課過程中的情緒,對于學生的學習情緒不聞不問,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的疲勞感。因此,就需要教師在進行物理知識講解的時候,對課堂的節奏進行合理的安排,在課堂中設置學生討論的環節,學生討論的內容可以是針對某一具體的物理問題,也可以是在課程結束的時候討論自己整節課的學習心得,這樣就能夠加強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反思,對自己聽講方式和學習習慣進行改進,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比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光現象》的時候,教師在引入新課學習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討論中,討論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光現象,這樣學生就會聯想到太陽光、燈光等這樣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光,引導學生來對光的共性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就會反思這個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得出統一的答案,就能夠激發起一探究竟的想法,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聽講效率。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說“我們在生活中的確是能夠看到許多光,比如彩虹,五顏六色的顏色就是光的折射造成的,但是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光,同學們能夠說說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看不見的光嗎?”初中學生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參與到討論過程。經過討論學生就明白了,太陽投向地球的光線中含有可見的光和不可見的光,在陽光下會有舒服的感覺,其中就有紫外線的作用。經過這樣的討論,學生處于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中,能夠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促進學生的學習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增加課堂趣味,促進主動討論
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教師還需要不斷來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將所學的知識點通過一種有趣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積極討論,就會逐漸具備一種主動學習物理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浮力》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浮力存在于我們生活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人體在死海里面平躺漂浮的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或者通過下面這個例子來加強學生對浮力的認識,將相同質量的石塊和羽毛從相同高度的樓頂扔下去的時候,為什么羽毛會下降的很慢,而石頭會很快落地?在前面學習重力的時候,不是說了物理下落時間只與高度有關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在課堂上做這個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問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學生就會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反思,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學生沒有答案的時候,就有一種和別的同學討論的欲望,情緒都很高漲,使得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點,還促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聯系生活實際,討論反思學習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盡管內容比較淺顯,但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讓學生進行反思。當學生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現實中的問題,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自主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的過程,學生就能夠將物理知識點和現實聯系起來,再遇到現實中物理問題的時候,就能夠聯系課堂的知識點,使課堂上的內容就轉化為了實踐的內容,這樣才真正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透鏡及其應用》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對透鏡有直觀的認識,就可以在課間的時候,將放大鏡放在太陽下然后進行聚光,看到紙片點燃起來的時候,學生就會感覺到驚奇。引導學生討論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再回歸課堂的時候,教師讓學生來觀看森林火災的圖片,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森林在沒有人為破壞的時候,還是會引起火災?這些生活現象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再產生疑惑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討論。在討論的時候,就會理解森林中的水滴是能夠當作凸透鏡的,能夠對太陽聚光引發火災。學生理解了透鏡的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應用,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生活中遇到沒有火的情況下,能夠聯系這里的知識點。整個知識的建構都是在學生的自主參與討論中完成的,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便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