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拋棄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通過采取有效的引導策略,增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小學生從小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的意義,并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的具體策略,從而有效實現素質教育,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引導;引導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策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成績,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
一、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的意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改革、不斷創新。數學作為小學課程中重要的一門學科,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通過教師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教師作為課堂的主角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處在比較被動的位置。因為數學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自己歸納總結知識點,最后教師再給予總結和補充。通過有效的引導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整體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的具體策略
1.創設輕松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為小學生正處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較強烈的時期,所以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課堂教學中應該創設輕松有趣的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采用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適當地采取問題教學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運用思維引導法,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的思考和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形成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通過對學生提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數學基礎。
3.引導學生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聽講和回答問題,再沒有其他討論活動。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展開互動,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活躍課堂氛圍。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互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互動學習的過程中,應把握好學生的討論范圍以及課堂秩序,在互動結束后,要及時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并對問題進行補充性的引導,總結知識點,以此達到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4.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性
格特點展開多種教學方法。對于比較枯燥或者難懂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利用實踐活動展開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質量單位“克”的時候,因為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學習起來學生比較直觀易懂,所以,教師應該尋找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過的事物,在課堂教學中準備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道具,像硬幣、天平、砝碼等,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稱量不同事物的重量,通過在活動中猜測、對比、試驗,從而加深學生對“克”的理解。通過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理解“克”的含義,還能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和創新的精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采取有效的引導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方遠榮.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3(35).
[2]朱亞芳.提高小學數學有效性的教學行動策略[J].教師,2012(11).
[3]楊亞娟.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教學交流的策略[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四卷[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