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學英
【摘 要】小學數學總復習要注重基本功訓練,復習過程要兼顧教與學,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實施精加工,對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由表及里地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加強針對性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 ? ?復習策略 ? ?認知結構 學習習慣
很多老師反映,小學畢業復習課不好上,的確是這樣。六年級的下學期,新知識不多,有一半以上的課程是整理和復習,拿到教材覺得無從下手,不知道復習課究竟應該如何上。六年來學的知識怎樣才能把它串起來,怎樣激活課堂、用活教材、練活習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快樂地復習,對復習課有興趣,不感到乏味?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那么究竟怎樣來上畢業班的復習課呢?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復習階段的內容都是學生學過的,如果老師再去重講,學生就會覺得枯燥無味。但事實上,學生對一些知識已經忘了,許多內容只是一知半解。
在復習中,我不是讓學生只做“聽眾”“觀眾”,而是把復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提前把復習的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歸納、整理內容,查找有關資料。在復習某節內容的時候,我再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這一節需要掌握哪些內容,哪些問題你還沒弄清楚,你感到哪些地方學起來比較困難,再讓小組的同學通過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
二、準確掌握知識的脈絡,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在數學中,新舊知識在本質上具有共通性,已學的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鏈”,所以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巧妙地進行設計。如在復習平面圖形時,我先拋給學生一個長方形,然后提出“根據這個長方形你能變成哪些圖形?”先留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學生會想到如果這個長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它就成了一個正方形;如果把長方形拉斜,它就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如果把長方形的對角剪開,就成了一個三角形;長方形還可以變成梯形等。教師再引導說說這些圖形的特征,怎樣計算這些圖形的面積?再進一步展開說說三角形可以分成哪幾類三角形?梯形有哪些特殊的梯形?這樣有序地整理,使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既有利于記憶儲存,又方便提取使用。
數學里,每個獨立的數學概念,都是整個概念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在縱向上有聯系,在橫向上與其他概念也有密切聯系。有些數學概念特別容易混淆,如周長和面積,比和比例,質數、質因數、互質數等。這就需要我們有效地組織復習和練習,通過類比,找出異同點,這樣就可以鞏固舊知識,又能加強概念的清晰度,還有利于概念的系統化。
復習時,我們還要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網絡,編制知識網絡的關鍵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以及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如在復習“比和比例”時,關鍵讓學生搞清楚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弄清楚比是兩個數的關系,而比例是兩個比的關系。通過比的意義可以求比值,通過比的性質可以化簡比,按比分配來解決問題;弄清楚比例的意義、比例的基本性質,比例尺、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根據比例的關系解決問題等。有了這些知識網絡,既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又可以減小學習的難度,對改善和提高記憶能力、學習效率和思維能力都有較大的好處。
三、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題能力、分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數學學習中,認真審題是學習數學的關鍵,學生拿到任何一道題都應該仔細讀題,弄清題意,特別是對一些關鍵詞和關鍵句的理解,必須區分清楚。所以在復習中特別要注意學生對數學概念表述的準確性。例如,“去掉小數末尾的0”和“去掉小數點后面的0”、“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數的式子”、 “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和“每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等等,這些表述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們的意義卻完全不同,教師都要及時加以辨析,而且應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讓學生在比較中對知識加以理解。
在解決問題時,學生要養成按步驟解題、認真檢查的好習慣。認真審題是解題的基礎,分析好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方法是解題的關鍵,列式計算是解題不可少的主體,仔細檢查而后答題是正確解題的保證。所以我們應該要求學生按步驟解題,培養他們良好的解題習慣。
四、在復習時也要注重練習
在復習中要多做練習題,做到舉一反三,使學生了解各種類型的題目,掌握做法。之后教師要及時總結,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共性問題,課堂上大家一起糾正,并進一步強化練習,防止學生犯重復性錯誤;對個別問題個別輔導,使學生在練習中一看到題目就知道是什么類型的題目應該怎樣做。每復習完一個單元,及時進行測試,測試的題目,應該具有新、全、活等特點,知識點要多,覆蓋面要廣。檢測之后,教師不僅要精講、巧析、記錄學生的缺陷,及時對癥下藥,并在下一次檢測中有所側重,努力使學生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且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評估自我,自覺查漏補缺。
總之,復習一定要注重質量,要在重溫舊知、強化技能的基礎上向外延伸擴展。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再認識與再應用,以及對知識的拓寬延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