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敘是寫作的基本能力,記敘文寫作也是高中作文教學的重點,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由于高考作文更為偏重議論文體,記敘文寫作往往為教師和學生們所忽視。導致學生作文的虛情假意、語言生硬、文章刻板等弊端頻頻出現。在此,本研究結合高考評卷細則和考場實際情況,試圖對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予以解答。
關鍵詞:記敘文;高考;寫作教學
一、高考作文命題的方向
正如華南師范大學張金玉教授總結的,近年來高考作文題呈現以下特點:材料內容貼近考生的生活;思辨性與人文性并重;拓寬散文、記敘文的寫作空間;倡導“寫作即交流”的理念。可以說,好的作文題應該是可以讓學生有著發揮自身能力的空間的。文體不限,本身就是一種明確的提示。好的作文題會兼顧理性與情感,考生既可以寫議論文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寫記敘類文章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甚至,在大多數考生選擇寫議論文的情況下,文質兼備的記敘文更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二、指點迷津,記敘文的突圍攻略
在實際考試中,我們面臨著許多挑戰,許多文筆不錯、思維新穎、書寫工整的學生未必能寫出一篇高分的記敘文,為此,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以提醒考生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和文章篇幅內,在無法改變高考閱卷現狀的情況下,爭取讓自己的文章脫穎而出。
(一)中心突出
議論文要有中心論點,同樣,記敘文也要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許多學生由于時間緊迫,想到哪寫到哪,自然很難處處扣題、中心突出。在寫作時,首先要明確地將中心思想用一句話寫出來;其次是要在文章的關鍵位置展示中心思想。比如開頭和結尾,當然過渡段也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最后要提醒的一點是,中心思想應該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雖然可以采取先抑后揚、設置懸念、曲筆等寫法,但不能忽略整篇文章的共同指向,也就是一切為了中心思想服務。
(二)大題小做、小中見大
“小”是指切入口要小。
優秀的記敘文,多有一個好的、小的“口子”。如第一篇寫“爸爸陪我去檢查眼壓”。近年來,高考作文中寫“父愛”、“母愛”的相當多,但往往籠統地從大而空的“面”上下手,說他們如何辛苦,如何慈祥,如何無私等等,讀起來大同小異。因此,考生要尋找具體而獨特的情感觸發點,如《憂與愛(爸爸陪看眼壓)》選擇了“排隊”。這就如一枚小小的銀針,刺到了最靈通、最敏感的“穴位”上,令生活的“大象”全身發麻,全身注電!
“大”是要善于升華主題,從小事件中發現大價值。
“爸爸陪我去檢查眼壓”這是多么小的一件事,可里面浸滿了沉重的父愛。“陳賢妹撿起被車碾傷的小悅悅”多么小的一件事,但她撿起的不僅僅是一個受傷的兒童,更是撿起了被遺棄的道德。這樣就“大”了。我們要學會從一個小小的“口子”打進去,繼而擴大戰果,挖掘、開拓,在一粒沙里看世界,讓每一滴水都折射耀眼的光輝。
(三)故事新穎、情節曲折
高考評卷老師“閱卷無數”,如果記敘文故事情節老套,便難以激發其打高分的沖動。所以,選材可謂重中之重。
首先避免低齡化。如同桌矛盾、和父母頂嘴、在馬路邊撿到三分錢交給警察叔叔等,實在不適合高中生。放眼社區、關注生活,我們的故事每天都能精彩。其次還要不走尋常路。試想一下,讓評卷者看了開頭就知道結果的文章,能打高分嗎?為了讓閱卷老師多點時間停留在我們的文章中,就必須避免俗套,寫別人很少能寫到的情節。比如,寫“母愛”,像“媽媽給我送傘”之類的情節已不再新鮮。而有一考生寫“擺攤賣水果、忙于生計的媽媽從不缺席家長會,她每次都坐的筆直、聽得仔細。回家后,媽媽總是鼓勵我,說老師當場夸我還有進步空間。其實,媽媽聽不懂普通話。”這樣的故事情節真實而新鮮,當然能脫穎而出。
(四)突出文體特征,杜絕“四不像”
記敘文,是以敘述表達方式為主,描寫、抒情、說明和議論表達方式為輔,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寫記敘文不要動不動就發表議論,生怕人家看不懂。好的記人敘事的文章,均憑形象和情趣來打動讀者,特別強調巧妙的生活“切入點”,特別強調“一以當十”的、生氣灌注的“細節”描寫。千萬不要動輒站出來發表自己的高見,更不可一半記敘一半議論,大煞風景。
(五)結構嚴謹,思路清晰
在有限的閱卷時間內,要讓讀者給出合理的分數,文章的行文脈絡必須清晰。文章中故事的經過、因果關系,要讓讀者在瀏覽的過程中能快速把握。首先,段落數的設置不可太少,開頭、中間、結尾三段式自然是累贅,全文三十多段的文章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但具體多少段,并沒有定數,應根據行文的需要而定。其次,采取長短段的方式,用短小精悍的段落提示關鍵情節的流動。還有在段落的首尾句中,做好銜接,上下連貫。這樣,整篇文章一入目便層次井然了。
(六)表達獨特,形象有趣
表達的升級,不僅是語言的錘煉,更是思想的成熟。《課程標準》強調創新思維、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記敘文是以描寫、記敘見長,生動的語言藝術更為閱卷老師所青睞。所以,精彩的詞匯、語句,多種修辭方式綜合利用,才能喚醒閱卷老師快被文字麻醉的心靈。
如2012年江蘇省的《憂與愛(貧困父子賣瓜)》之所以在萬千篇文章中一枝獨秀,其中的“ 丑兒看父親泛著鹽漬的黃襯衫貼在背上,襯出根根骨頭,像極了干癟的茄子。丑兒看到驢子瞪著自己,滾圓的驢眼里自己扭曲了。”這樣的表達怎能不讓人拍案叫絕呢?正所謂,“功夫在詩外”,我們在平時的練習中用心錘煉語句,才能在考場中手到擒來、出奇制勝。
總之,雖然文無定法,優秀的記敘文各有出彩之處,但也存在共通性。如何讓學生掌握在具體評卷中引人矚目的寫作技巧,這是我們每一位高考備考老師所要認真研究的。
【參考文獻】
[1]樊麗坤.高中新課程記敘文作文訓練序列初探[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2]趙秋林.訓練有序 指導有方——優化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1(11)
[3]舒國良.高中記敘文應該“小”、“巧”、“好”[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6)
作者簡介:柯勝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教育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