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爾建
【摘要】高職數學是高職院校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如何改變目前高職數學教學現狀是一個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在高職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評估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職數學 教學改革 分級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40-01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和各省各種促進高職發展的文件出臺,高職教育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之而來的各項高職改革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遺憾的是,高職基礎文化課程特別是高職數學課程并沒有得到相應發展,不能適應當今高職學生實際,不能適應當今的高職教育的需求。近幾年來,為了適應目前高職學生實際,也適應高職教育的需求,我們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考試方式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目前,高職數學的教學內容要么是本科數學的壓縮版,不考慮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要么打著為專業課服務的口號,需要什么就講什么,實用主義泛濫;要么以“必需、夠用”的原則,但是又不能說明什么知識是必需的,多少知識夠用。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首先要培養人。高等數學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反映社會對學生數學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反映當今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反映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需要,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高職高等數學教學內容上,除了依據學生專業方向施行模塊化教學,依據學生目標不同施行分級教學外,還進行了融入科學史、數學建模以及軟件等方面的嘗試。微積分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科技史,能夠串起當今科技發展的方方面面。在教學中,根據內容適當引入一些科技史,能夠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例如,微分中值定理這一節中,出現了很多外國數學家的名字,但是沒有中國數學家,就自然地提到“李約瑟問題”;在講解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時,講解科技史上一些爭論。數學建模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相對比較高深,目前也沒有合適的教材供高職學生使用,但是數學建模的思想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講解具體實例中,把數學建模的思想融入進來。例如,在講解最大值最小值的例子,就可以采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啟發學生。面對復雜的數學計算,高職學生在很多時候不需要了解原理,只會計算就可以,數學軟件恰好起到比較好的推動作用。在教學中,把Mathcad軟件融入到教學中,建立了數學實驗室。在每章課的最后,向學生演示數學軟件,來提升學生的興趣。
二、改革高職數學教學模式。
高職學生數學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差異很大,例如:高考成績以150分計算,大部分同學在80分的水平,但是有一部分同學只有四五十分的水平;在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對高等數學不感興趣;有的學生認為教材太深,進度太快,上課感到吃力,所學內容超出了他們的認知水平;而另外還有學生又認為教材較淺,教學進度慢,覺得所學內容缺乏思考余地;即出現了“吃不了與“吃不飽”并存的現象。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解決高等數學學習中,學生差異性的問題,實行分級教學。按學生的實際文化基礎水平的高低和素質潛力、興趣目標等將學生“分層次、分級別”教學,對各類學生分別制定切合他們實際的目標,分類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所謂分級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將學生群體劃分成不同的級別或者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分班教學。分級教學體現了因材施教、分層優化、整體推進的教學原則。分級教學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自由和發展,謀求各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在分級時,摒棄了純粹按高考或者摸底成績分班的做法,而是以高考成績為依據,根據學生自愿的原則分A、B、C兩級,這種分法既分出了層次,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一些學習認真但是考試不理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績的統計分析顯示,未分級的班級高等數學成績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形狀,這說明學生成績呈現兩級分化趨勢嚴重,基礎較差的缺乏學習高等數學的動力和積極性。分級后,成績都顯現出符合類似正態分布,這說明有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有較大進步。這種中間水平回歸的現象表明,分級教學有助于學生挖掘自身潛力,增強競爭意識。尤其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而已,有壓力,也產生了動力。
三、高等數學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由于目前的高職教師要么是從中專升格來的,教學方法沿襲中專模式;要么是招聘來的碩士或者博士畢業生,這些教師對高職學生和高職目標不了解,導致上課過程中沿襲本科教學方式。這些教學模式都已經不適應目前高職學生實際,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忽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和教育性價值,不能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生動的形成過程,造成數學課堂的死氣沉沉、枯燥無趣,更重要的是不能扎扎實實的形成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束縛了學生個性,壓抑了學生創新精神的發揮,也抹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目前在高職數學教學中,主要還是采用“填鴨式”、“注入式”傳統的方法。在部分教學中,嘗試采取啟發式教學。例如,在講解極限概念時,學生首先找生活中的關于極限的實例來理解概念,然后得出概念。針對高職數學存在的“內容多與課時少”矛盾,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增強教學效果、增大課堂信息量;教學中注意“應用性”,開展“數學建模”活動,采用的的“案例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改革教學評估方式。
單一的書面考試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數學教學要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實施多元評價,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主動學習。要改變片面的以成績為唯一目標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提高了多少,讓考核變成一個動態考核。
嘗試施行“3+2+5”動態考核機制:30%是學生平時表現;20%主要是考核學生動態變化,即考核學生不管基礎如何,是否在進步;50%是數學和科學素養知識綜合,摒棄為數學考試而考試的問題,融入綜合能力的測試。
五、教師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作用
相對于普通高校,高職學生基礎、興趣以及目標更不完善,這就需要高職教師在教學改革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在高職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從自身著手,研究高職學生特點,而不是一味的說教。現在在高職院校提倡“雙師證”,應該逐步提高為“三師證”,在雙證的基礎上加上職業教育證。這樣才可能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由于生源來源的不同,差異性是高職學生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師應該下更多的功夫。在教學過程中,相對于普通高校,更要學會與學生交流溝通。仔細詢問每一位學生對高等數學這門學科的看法,然后針對學生的動態,巧妙地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學成果相聯系,并且做好隨時為學生指導和幫助。
六、思考
近幾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都在為高職數學的改革進行著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效果并不明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職數學的地位一直沒有明確。搖旗吶喊地位重要的只有基礎課教師,而大部分高職院校數學教學課時在逐年遞減,甚至有些高職院校完全取消了數學課。二是高等數學教育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如何在日常教學中體現出來。三是目前高職學生基礎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對基礎課的興趣也在逐步下降,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數學教育工作者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姜玉娟等.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分析,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2]李俊.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探析,黃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3]徐桂芳.新時期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