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創設 病癥 診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34-02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和2011年版新課標的完善,我們欣喜地看到廣大數學教師都在以最新的理念指導著教學實踐,如教師精心地利用現實生活中鮮活的事例來啟引學生進行數學活動,實現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目標。但課改是個不斷探索與完善的過程,在教學情境創設方面,筆者發現還存在極端化、形式化、無效化的傾向。鑒于此,本文針對教學中遇到的一些“病癥”提出“診療”方案。
病癥一:為創設而創設,走入極端化的誤區
現實生活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和源頭活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托來創設相關生活場景,促進教學效益的提升,這無可厚非。但從現今的部分課堂來看,一些教師沒有關注學生是否學到知識、是否有進步,反倒以有沒有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落腳點。這樣的課堂就偏離了新課改的軌道,陷入了極端化。如某教師在教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比例尺》時,課始帶領學生圍繞整棟教學樓走上一圈,課中為了引出“比例尺”并突顯其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要求學生在稿紙上畫出教學樓的平面圖并作相關的分析。結果,走這一圈花了二十多分鐘,再加上畫圖環節,一節課時間就過去了。筆者認為,雖然這樣做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能使他們體驗到“比例尺”在生活實際中的運用,但在此用了大半節課的時間,是一種浪費。這樣做無疑會擠壓掉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時間,其實是以一種表面的動手操作、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繁華掩飾了整個教學活動的空洞。
診療:數學教學活動雖然需要生活情境給其做支撐,但它不是以生活情境的創設為主、人為地削減數學知識的教學。對此傾向,我們必須從情境創設的目的去著眼解決。筆者認為,數學情境創設的宗旨是架設好知識與現實生活間的“橋梁”,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網絡的有序構建,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創設生活情境應因課制宜并嚴格圍繞教學所需達成的目標為準則,絕對不能以課中有無情境創設作為評價教學活動的標準,堅決杜絕為了創設而創設。否則,既不能發揮情境創設的作用,教師也容易進入情境創設的誤區。就上述教例,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學校的教學樓,然后設問:從畫面上看,這棟樓比較高大,你有什么辦法讓這棟樓的平面圖大小適中地“躍然紙上”呢?這里的“什么辦法”勢必促使學生尋找一種“轉化”的策略——比例尺,從而自然地引入新知。
病癥二:過度關注創設細節,走入形式化的誤區
筆者從一些公開課中發現:部分教師在創設數學生活情境時只注重外表形式,忽視教學環節設計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例如,某教師在備課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制那些動植物的圖片或其他教學具上,在課內卻發現這些細節沒有能夠實現預設的目標,與教師的愿望背道而馳。這樣做既浪費了備課時間,還形成了不正確的“備課觀”。另外,教師要在課中展示這些教具,往往會擠掉師生互動以及其中的動態生成、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等環節,呈現出的是表面熱鬧非凡實則是空洞無物的作秀。
診療:這種病癥是教師過分注重情趣化的教學思想所導致的。創設生活情境雖然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求知,但是教師片面地理解和追求形式化的細節,致使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出現與知識無關的小狗、小熊等動物,學生會專心聽講嗎?會認真思考嗎?筆者認為這些只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值得教師反思。
要防止走入這種誤區,就要求我們創設的數學情境必須充滿濃濃的“數學味”,要緊扣課時或單元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目標,分清目標和手段間的關系。創設情境只是手段,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不需要對情境本身做過分的詳述或渲染,防止其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備課環節,創設了小動物們為小猴過生日“分蛋糕”的情境后,教師應當精心設置“數學味”的問題:它們分得的蛋糕一樣多嗎?(而不是“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這樣做能避免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小動物的身上,而回到數學學習的重心來。
病癥三:刻意創設生活場景,走入了無效化的誤區
情境創設就是為學生習得知識、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不僅要把學生帶入到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還應把他們從生活情境中帶出來。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身臨其境”不單單是讓他們感到學習的快樂,重要的是使他們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假如我們創設的數學情境沒有緊緊圍繞、突顯“學習數學”這個主題,就是無效的。如一年輕教師執教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時,他首先創設了“搭配早餐”的情境,然后發問:“假如小紅先選擇了漢堡包和果汁,再選牛奶和雞蛋會怎么樣呢?”學生答道:“不利于身體健康。”“會鬧肚子。”“會造成營養不良。”……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但就是與教師的預設不沾邊,教師只好自己明確提出問題:“小紅如此選擇全面嗎?有遺漏嗎?”兜了一大圈,也沒能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思想看待和分析生活情境。這種現象說明了創設生活情境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既有有效的一面也有干擾的一面。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時,應以推動、促進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為前提,避開其干擾的一面。
診療:要防止走入這樣的誤區,要求教師的教學思維、頭腦必須保持高度的清醒。上述案例中教師如果在情境創設后針對設問作一些改動,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可這樣問:假如小紅今天選擇了漢堡包和果汁搭配,從明天起她還有什么不同的搭配方法使這個星期的早餐搭配不重復、不遺漏呢?這就促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用數學思考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可見,創設生活情境,不但要與學生的生活實現“零距離”,而且還要能夠通過這個情境來啟迪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啟迪他們進行數學思考,有效地突破知識的重難點,真正實現生活情境創設與學生知識探究的“水乳交融”,使他們在真實、有效、具有數學味的生活情境中愉悅地求知。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