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璐平
摘 要:在語言的三要素中,詞匯的變化最快。從某種意義上說,詞匯是社會文化與傳統習俗的反映。顏色詞作為詞匯中特殊的一類,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也相當豐富的。由于中西方在宗教信仰、地理環境、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思維定勢以及審美情趣的不同,顏色詞在中西方文化中蘊含了不同的文化內涵。通過對中西文化中顏色詞意義的對比分析,明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
關鍵詞:顏色詞;文化內涵;中西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2
在日常生活中,顏色詞與人們息息相關。顏色作為一種感官認知,人類對其的認知有明顯的共通之處,基本顏色詞的含義在各個語言中應是相同的,但因東西方宗教信仰、地理環境、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思維定勢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勢和價值尺度去描繪事物的顏色,賦予詞匯以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因而對各種顏色詞的判斷就會產生偏誤。如,中國、朝鮮、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國均喜愛紅色、綠色、黃色等較鮮艷之色,而日本則尤愛素雅之色,并將綠色視為不詳之色。這些國家共同禁忌的顏色是黑色、灰色。沙特阿拉伯、也門、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等一些國家則喜歡綠色和深藍色,忌諱的是大紅色、紫色和黃色。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喜歡紅色、藍色,而禁忌黑色。[1]本文選取紅、黃兩色為著眼點,分析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含義,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失誤。
一、“紅”“黃”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
1、“紅”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
紅色在中西方文化中是差異較大的一個顏色。
在中國,紅色是基本崇尚色,中國人以紅為貴,是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太陽從東方升起,它火紅的顏色和炎熱的高溫給古人以神秘莫測的感覺。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幸福、喜慶、順利、成功,吉祥如意等。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到春節,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家家均張貼年畫。用年畫將家庭布置得熱熱鬧鬧,增加過年的氣氛。[2]而年畫的主要用色即為紅色,寓意來年日子過得幸福,紅紅火火。中國民俗藝術剪紙,也是用紅色的紙剪出寓意美好吉祥的圖案。每當有喜慶佳節,人們就掛大紅燈籠,貼紅對聯、紅福字,這就體現了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幸福,喜慶的含義。
紅色的文化聯想意義比較突出,紅色在中國代表幸運、財富、吉祥如意,體現了中國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追求。在中國,促成婚姻的人被稱為“紅娘”,男娶女嫁時貼大紅“囍”字,新娘的紅色禮服也代表著吉祥喜慶,熱鬧的場面叫“紅火”。紅色也象征順利、成功;得到升遷叫“走紅”,得到上司寵信的人叫“紅人”,分到合伙經營利潤叫“分紅”,給人獎金或壓歲錢叫“送紅包”。[3]紅色還象征漂亮、愛情,女子盛裝稱為“紅妝”,女子漂亮的容顏稱為“紅顏”,“紅豆”代表相思,“紅玫瑰”代表愛情。
“紅”不僅可表示褒義,同時也有貶義。例如嫉妒他人,我們可以說“眼紅”;形容說話惡毒,出口傷人,則用“紅口白牙”;妻子對丈夫不忠,則稱為“紅杏出墻”;男子尋花問柳可以說“依紅偎翠”。
在西方文化中,“紅色”的貶義味道更重一些。從原始時代起,紅色就與火焰和鮮血聯系在一起——熱烈、危險、興奮、刺激和令人著迷,因此紅色象征著殘暴、流血、激進、暴力,也和危險、緊張甚至放蕩、淫穢有關。例如,一些充滿色情的地方,在英語里把這種風化區一概稱為red-light district(紅燈區),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紅燈區”一詞也出現在漢語中。
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中說:“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耶穌釘十字架,流血,拯救罪人。因此紅色被認為是耶穌為其門徒所奉獻的鮮血,一些狂熱的教徒殉道時會選擇紅色衣服。而羅馬天主教會的紅衣主教身著紅色法袍以提醒眾殉道者所灑下的鮮血。因而,從宗教角度上說,紅色被賦予了流血、犧牲、暴力的文化意義。
在經濟生活中,“紅色”在西方還有“赤字”、“負債”、“虧損”的意思,因為在過去人們總是用紅色登記負數。于是在英語中就有這樣一組詞語:red figure 赤字, in the red 虧損。
2、“黃”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
中國人對“黃色”的尊崇由來已久。《說文解字》中對“黃”的解釋為:“黃,地之色也。”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古人用“天地玄黃”來表達他們對宇宙的認識:天圓地方。“黃色”也代表吉祥之意,民間選出的好日子叫做“黃道吉日”。在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出現,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青、赤、黃、白、黑。黃色是中心色,象征大地之色。在中國有“黃生陰陽”的說法,把黃色奉為彩色之主。黃色是居中位的正統顏色,為中和之色,居于諸色之上,被認為是最美的顏色。漢代之后,黃色成為皇家專用色彩的象征,也是帝王之色,象征著皇權。有一些詞就是對其很好的印證:黃袍加身。
黃色與紅色這兩個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幸福、吉祥如意的崇尚色。在中國建筑上尤其可以體現,故宮作為中國近五百年的王朝權力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體量最大的皇家宮殿,紅、黃二色則是宮殿群的主要色調。故宮是以黃色和紅色為主色。黃色象征著皇權,所以故宮以黃色為主調。紅色則是吉祥的顏色,黃色和紅色都屬暖色調,是向外擴張的顏色,有熱烈和令人激動的感覺。故宮以華麗而有擴展性的紅黃色為主體,突出皇權的威嚴。[4]
“黃”在漢語中還有堅貞、純潔、高尚的品格之意。中國古典詩詞,常有“黃花”這一意象,“黃花”即菊花,菊花為中國四君子之一,常用來比喻高潔的品格。中國人對“黃色”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
即使黃色在古代受到很長時間的尊崇,但是在現代,中國人還是談“黃”色變。 “黃”幾乎占盡了中國古代的文化高地,很難與色情淫穢之意扯上關系,而“黃色”現在所指的淫穢、色情之意,應是舶來品,這一含義源于19世紀美國《紐約報》為與《紐約世界》兜攬讀者,推出了取名《黃孩兒》("Yellow Kid")的漫畫專欄,該報用的是黃色的粗質紙張,遂被對手譏笑為低級庸俗的“yellow journalism”(黃色報刊),這里的“yellow”,并不是指淫穢,而是低級庸俗的意思。當“yellow journalism”這個詞匯傳入中國后,出現了兩種情況,一個是由原來的“聳人聽聞的劣質書刊”變成了“淫穢、下流的書刊”,另一個就是“黃”的這種貶義得到了更廣泛地使用,如“黃色電影”。[5]
西方文化里,黃色常常有憂郁、病態、令人討厭、膽小等涵義。成吉思汗西征和義和團運動曾令白種人心驚膽寒,因此他們誣稱黃種人為“黃禍”(The yellow peril)。在基督教文化中,出賣耶穌的猶大常穿黃色的衣服,因此“黃色”有卑劣可恥的之意。
與中國用“黃色”來代表皇權不同,西方社會常把“紫色”作為皇權的象征,在古代,由于紫色顏料難以獲得且非常昂貴,所以紫色便成為了王權皇室的象征。英語中有這樣的短語:be born in the purple為生于王公貴族,marry into the purple為加入皇室。西方文化中,淫穢色情也不翻譯為“yellow”,而是“bule”,“bule film”為黃色電影,色情片。
二、結語
綜上所述,英漢文化在顏色詞意義方面存在著差異。在它們的深層,積淀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含有鮮明的國俗及民俗語義。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6]
參考文獻:
[1]莊恩平.東西方文化差異與對外交流[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2]葉朗 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吳為善 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葉朗 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5]郭琳娟.英漢基本顏色詞的文化內涵對比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