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摘要】小學生在剛剛接受教育時,受啟蒙老師影響最大,會在今后發展之中對學生造成很大影響。教師應當注重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這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身素質的表現。在當前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中,對于教學語言的關注力度不夠,因此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進行研究,旨在提高教師教學過程中語言運用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好語言,從而使學生對語文感興趣,這樣將有助于學生學好語文,為今后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及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教育之中從小就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是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和理解能力。教師教學語言對小學生語言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具有有力且深遠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語言學習水平,更會對學生語言知識結構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教學素質,這既有助于教師工作素質的提高,又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語言掌握能力。
一、語言規范、準確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奠定學生的語言基礎,以便于學生利用語言更好地學習、接受知識。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學習語言的基礎規范、基本技巧和正確使用方法,為日后學習奠定基礎。小學生最直接的學習對象就是教師,教師的言行很容易被學生無選擇性地模仿、學習,一旦形成習慣,將很難更改。這就要求教師對漢語語言使用規范、使用習慣有深入了解,并以其為標準,嚴格控制自己教學語言,尤其需要注意語法、語音不出現錯誤。
例如有一些教師日常說話時帶有家鄉方言的發音方式或特有詞匯,與普通話標準發音有差別,某些地方性詞匯在標準普通話中并不存在,如果習慣使用這樣的語言,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如南方人的方言中,翹舌音往往讀成平舌音,“老師”讀成“老思”;北方方言中有很多兒化音,而普通話標準中對兒化音詞匯有嚴格規定,并不像方言中那樣常見。教師需要勤加練習普通話,避免錯誤。再如進行拼音教學時,湘方言區教師讀“h”“k”等聲母習慣將其濁化。清輔音和濁輔音發音部位相似,學生很難分辨,若在拼音學習中養成錯誤習慣,日后很難更正。再如粵方言中還帶有部分古漢語留下的語法模式,如在規范化的現代漢語中,狀語是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后的,而粵方言中習慣將時間狀語后置。例如“你先走”,一些粵方言區的教師習慣說成“你走先”,這讀來頗為順口,易被學生模仿,但并不符合語言規范。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言教學時,應時刻注意語言的規范性、準確性。
二、語言有趣、生動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不同于成年人,他們最常用的是感性思維,只能運用簡單的邏輯思維,而理性思維則需要通過長期的學習、訓練才能形成。小學生對于事物的接受和理解必須通過直觀的感性體驗才能完成。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不能太過抽象化、概念化,而要盡可能地貼近小學生的心理,多運用簡單的句式、日常的用詞和生動形象的敘述,讓他們通過有趣、生動的語言獲得感性體驗,從而接受知識。
小學教材語言也遵循這一原則,其課文往往選擇情節簡單有趣、語言生動形象的短文短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課文既為其教學語言制定了規范,又為其提供了參考。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中課文《雪地里的小畫家》,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介紹文中提到的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等幾種動物的身體形態,尤其是其下肢特點,以及青蛙冬眠的原因等,這些動物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教師可以使用既不脫離規范,又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進行講述,讓課堂充滿趣味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借機提出“比喻”這一常用修辭手法的優點,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在課前對于課堂教學目標有一個準確把握,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語言。在課堂上,教師還需要兼顧教學氛圍和課堂紀律,不能一味追求語言的有趣生動和課堂氛圍的活躍,而忽略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無異于舍本取末。
三、語言富于情感性和藝術性
語言就是用來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語文學科的目標即學習使用這種音意形結合的工具。語文教學并不僅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更要讓他們理解作者希望通過文章情感,從而對文章有更深刻認識與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情感表達十分重要。而語言的藝術性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表達方式上有所考量。把教學語言藝術化,能讓學生們感受到漢語語言之美,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例如人教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憶江南》一詞,字面意義十分簡單,描繪的是江南春天朝陽初生的景色,而其內涵卻很豐富,通過寫景抒發了詞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江南的深刻懷念。在對這樣富于古韻、情感厚重的課文進行教學時,教學語言的情感與藝術性要比趣味性更加重要,這是由課文內容本身決定的。教師可以在課上用富于感情與技巧的語言為學生朗誦課文,給學生以直觀、感性的情感體驗,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加深學生對詞中作者濃厚深情的感受。在講解中,更要富于藝術性,使用獨具美感與抒情性的語言。
四、結語
小學生正值在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教師教學中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長遠影響。小學語文教學語言需要注意其規范性和準確性,嚴格按照漢語語言標準進行。小學生對于事物的接受和理解必須通過直觀的感性體驗才能完成,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盡可能貼近小學生的心理,運用有趣、生動的語言使其獲得感性體驗,從而接受知識。情感與藝術性同樣重要,充滿感情的表達能感染學生,使其對語文知識理解更深刻。
參考文獻
[1]羅先慧,李云文,孫建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與重點—基于2012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的統計與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3(7).
[2]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
報,2013(5).
[3]鄒建成.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淺探[J].教育導刊,2013(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