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艷



摘 要:翻轉課堂教學法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教改探索實踐的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法,而ARCS理論旨在通過教學設計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本文探索基于ARCS理論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旨在使翻轉課堂教學法更利于實現。
關鍵詞:ARCS模型 翻轉課堂 學習動機 教學設計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除了要符合教學內容和目標,滿足課堂翻轉的需求外,更要吸引學生,讓學生愛學愿做。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里向大家解釋一個動機激勵模型:ARCS模型。
一、ARCS模型簡介
ARCS模型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約翰·M·凱勒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以他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系統化設計模式為基礎,整合動機理論與相關理論所提出的動機模式。
該模型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
凱勒認為傳統以來的教學設計對學生學習動機的關注太少,任何一個教學,若無法引起學習者的興趣與專注,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凱勒期望ARCS動機模式能提供教育工作者針對學生動機需求,確認與了解教學的設計策略,以激發學習動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與表現。
凱勒對一系列動機理論進行了充分分析,總結出能增強學習者動機的四個要素:Attention(注意);Relevance(關聯);Confidence(信心);Satisfaction(滿足),如圖1所示。凱勒指出,要想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必須配合此四要素的運用,才能達到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
二、ARCS模型四要素
本部分將以約翰·M·凱勒提出的ARCS學習動機模型為理論指導,結合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征,分解ARCS模型四要素,提出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的可行方法。
1.注意
注意是指,在教學活動的開始階段要引發個體注意,這是個體進行學習的先決條件。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必須要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知覺喚醒:旨在聚攏學生的注意力;第二步,激發探究:引發學生的好奇和探索心;第三步,維持注意:需要不斷地強化學生注意力的持續度。引發學生注意可采取的策略包括音樂、視頻、游戲、出題、或者幽默的話題、舉例子、講故事、探究性問題等等。
2.關聯
關聯是讓學生發現新知識與他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發現新知識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關聯的建立,可以采用三個方面來實現:熟悉化,使用與學生已有經驗相關的語句,事例或概念;目標定向,向學生說明教學的目標和學習內容的價值、學習的有用性;動機匹配,把教學與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匹配起來。同時,建立關聯性可以采用老師分享經驗、現狀探討、未來有用性、學生需求匹配、示范作用以及學生自主選擇等方式。
3.信心
信心是指老師需要在學習的不同階段,根據學生的需要,持續地給予支持和維護。教師在給學生設定目標時,要讓學生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可以實現。假若教師目標定得太低,學生會認為缺乏挑戰而放棄;如果目標太高,在踮腳都達不到的情況下,學生又會因為太難而放棄。因此,教師始終要讓學生對成功擁有更高的期望,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功。
教學策略在設計上分為期望成功、挑戰情境、歸因方式三個過程。首先,教師設定一個可以實現的教學目標;接著,在學生挑戰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提供能夠讓學生成功的支持和資源;最后,學生成功了,教師要引導學生歸因于是自己的努力,而非簡單的聰明與愚蠢,失敗了要查找一些非能力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是否夠,時間是否充裕,資源和支持是否具備等等。總之,教師需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努力程度與獲得成果之間建立聯系。
4.滿足
滿足是指當學習結果與學生的期望一致時,學習者心理上獲得的滿足,它是維持學習者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老師在活動的設計和評價的設計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學習成果,并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我做得還不錯”“評價很公平”等,要讓學生有滿足感。
簡單地講,ARCS模型的過程就是,先引起你對一件事的注意和興趣,再讓你發現這件事和你有切身的關系,接著你又覺得你有能力和信心去完成它,最后你得到了完成后成就感的滿足。基于ARCS模型設計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滿足翻轉課堂的需求,就是要吸引學生,讓學生愛學愿做。
三、翻轉課堂簡介
翻轉課堂教學法的緣起,是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不滿意。傳統課堂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這一重要的表現。課堂上,學生在接受一樣的信息,一樣的教學進度,一樣的知識時,每個學生的反應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情,制作微課,學生在課外或家中,進行自學和練習內化,課堂上師生進行交流碰撞的一種教學形態。
翻轉課堂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進度和掌握情況,通過個性化學習平臺反復學習和練習,還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與教師和同學們及時溝通,探討學習;課堂上,教師不僅僅是站在教室里講授,更是走進學生中間,更深入地引導學習。翻轉課堂通過“課前任務”學生完成情況的反饋,使教師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真正了解成為可能。上課前,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單獨備課,解決學生個性化問題。
翻轉課堂整合了直接傳授與建構主義學習,面授與網絡學習,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讓教師、課堂的角色產生了根本變化。翻轉課堂模式是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它與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其他教學方法和工具在含義上有所重疊,都是為了讓學習更加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更催生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及推廣。
四、基于ARCS模型的教學設計
翻轉課堂教學法與傳統課堂教學法是很不相同的。要想設計好教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關鍵點有三方面。
1.關鍵點一,整體設計
教師備課不只是備教學內容,還要備學生,備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有利于教師教學設計的有效開展,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同時,教師要對可能發生的一切有預見性,應該為學生設計盡可能多類型的學習活動。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參照羅瑞蘭德的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圖表(圖2、圖3)。
2.關鍵點二,設計好的“課前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單”
設計好的“課前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單”旨在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做題,為什么不怕做錯。
基于ARCS模型的教學設計,可以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以及其他知識點,都轉化為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課前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單”中的問題種類可以包括以下四種:一是能夠暴露學生知識漏洞的問題;二是能夠引發學生換位思考的問題;三是能夠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問題;四是能夠促進學生記憶和掌握新知識的問題。問題的形式可以包含:一是填空題——提供結構;二是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寫出思考過程;三是真實情境——學習的關聯性;四是趣味性——激發學生挑戰性;等等。基于ARCS學習動機模型的教學設計中,四要素是一個整體,沒有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
3.關鍵點三,課堂點評與討論組織,同伴教學,學生要學會互相學習
翻轉課堂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翻轉課堂活動的形式:一是利用來自學生作業的例子,有針對性地反饋;二是小組討論,角色劃分;三是成果交流分享,自我價值提升等。
總之,翻轉課堂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有學習能力的終身學習者,所以,應該允許學生犯錯,在錯誤中,老師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基于ARCS理論設計的翻轉課堂,不僅著眼于教學效果的提升,還特別重視學習的趣味性,通過一連串的策略,強化維持學習者的興趣,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珊.ARCS動機設計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2]盧強.翻轉課堂的冷思考:實證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3(8).
[3]Brame CJ. Flipping the Classroom[EB/OL].http://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flipping-the-classroom/.
(作者單位:珠海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