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音準是音樂中的重要因素,在多聲部合唱中音準更為重要,它是一個貫穿合唱教學始終的基本內容,對于音樂學專業合唱教學而言它還是一個難點和重點。本文對音準在合唱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及其視唱練耳、歌唱技巧、多聲部協調等影響因素進行了一些探討,以探尋在合唱教學中有效解決音準的方法。
關鍵詞:合唱教學 音準 音樂學專業
《合唱與指揮》是音樂學專業課程設置中的綜合技能訓練課程,合唱教學是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它體現的是立體化的音樂思維和多聲部的音樂織體。通過合唱教學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合唱技能和多聲部的音樂思維,提升學生在合唱音樂中的協調合作能力,還能全面鍛煉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音樂表現力。音準是指演唱或演奏中樂音的準確度,隸屬于音樂美學范圍,它是為音樂表演而服務的,也是音樂表現力的基礎,它對合唱這個多聲部音樂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元素。同時,合唱的音準又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主要原由有:一是合唱音準都是由人聲決定,是由人體發聲器官控制完成,可以達到精準;二是旋律上、下行的不同傾向性,和聲功能的傾向性,合唱色調的變化、調式的轉換、不同律制的應用等,又使得綜合音準表現是一個變化的動態過程。在合唱藝術中,橫向的旋律線條和縱向的和聲織體兩者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只有讓旋律與和聲的音準都正確了,才能讓合唱唱出和諧動聽的音響。如果一個合唱隊音準存在問題,再好的音色和情感表達都不足以彌補。因此,音準是合唱教學的基礎,只有正確地把握好音準,才能正確的表達作品內容,才能準確演繹音樂形象。當然,影響合唱音準的因素較多,需要在合唱教學和訓練中逐步解決音準問題不僅需要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音樂聽覺能力,還需要對人體發聲器官和演唱技巧了解,并結合藝術實踐的實際體會和經驗在演唱中把握音準。本文將結合相關幾方面的問題做一些探討。
一、關于音準和音律的關系
音準和音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音樂中如果音律不同,使得音準參考標準也不同。下面我們從常見的“三大律制”來做簡要分析:首先從五度相生律看,因為它的規則存在音差的原因,最終導致無法回到起音的八度音原點。因此,五度相生律在音高上對轉調手法的運用是不利的;其次,從純律看,純律又稱“自然律”,因為五度相生律中用構成的倍音列的二倍音即八度,三倍音即純五度和五倍音即大三度而構成的律制,這種律制也是存在無法回到“出發律”的現象,因此還是不能適應轉調要求;再次,從十二平均律看,它是將一個純八度分成頻率比一樣的十二個半音律制,半音和全音都存在特有的均勻新,又稱“十二等比律制”,這就使得律制作何種變化它都能回到“出發律”,從而為合唱的轉調提供了可靠的基礎,這樣,無論什么合唱運用什么樂器運用伴奏都不會為轉調而犯愁。因此,盡管“十二平均律”是一種人為的律制,具有自身的缺點,但對于音樂學專業學生的而言,由于受學生專業基礎、教學時間等條件限制,運用鋼琴伴奏和“十二平均律”的采用在合唱教學中對學生的音高概念和音準把握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是一種被廣泛采用和行之有效的辦法。
當然,在合唱教學的實踐中,“音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為了獲得好的“音準”,我們往往是對“三大律制”加以綜合運用,即在十二平均律作為基本參考標準的前提下,適當采用其他律制作為補充,針對不同的曲目“因曲而異”地對音準和律制作一些靈活的把握。譬如,在處理以旋律為主的主調性大小調式合唱外,我們可以采用十二平均律來處理音準,在處理中國作品的民族五聲調式主調作品時,可采用五度相生律;在縱向的和聲處理方面可選用十二平均律;在處理中國作品五聲民族調式的無伴奏合唱時可采用五度相生律和純律相結合的辦法等。
二、合唱教學中音準問題的主要解決途徑
(一)加強視唱練耳學習
視唱練耳課程是音樂學的骨干課程之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音高、音程、和弦、節奏、旋律等基本要素的音樂感受力和聽辨力,還可幫助學生增加音樂語匯,增強他們對調式調性的把握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將為合唱教學中的音準問題解決起到基礎性作用。然而,由于音樂學專業學生相當部分入大學前沒能經過嚴格的視唱練耳訓練,入校后合唱教學一般采用的是聲樂、器樂、舞蹈等不同主修的學生混合班上課,很多學生還沒有建立穩定的音準概念,加之有的省在音樂高考中甚至不把視唱練耳科目列入考試內容,這就造成學生這方面的基礎參差不齊的狀況。音準需要良好的視唱練耳能力,合唱中的多聲音樂聽覺能力的具備既不是依靠一揮而就可得到,也不是依靠與生俱來可得到,而是靠經過系統而嚴格的專業訓練。在合唱教學中聽覺尤為重要,聽覺對音樂的作用猶如視覺對美術的作用,合唱教學的過程無時不刻的要依靠敏銳的聽覺。合唱學習需要有一副“好耳朵”,必須首先能及時準確判斷什么樣的音是正確的,什么樣的音是錯誤的?音的偏高或偏低等特征。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音高概念,了解律制的有關知識,接受扎實的音準訓練,大力加強學生的多聲部視唱練耳能力訓練,以達到合唱中和聲、復調等多聲部的音準要求,做到互相傾聽、互相調整才能使學生具備對樂音的辨別力,進而讓合唱獲得正確音準。如果沒有基本的視唱練耳素質,合唱活動就意味著失去了參照物和方向盤,也就無法辨別和調整自己的發聲和音色,更不能調節出一個良好的音準,對于這種實際情況應該大力加強視唱練耳的訓練。
(二)重視歌唱技術的提高
合唱音準問題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合唱隊員的歌唱技術。因為合唱中音高的形成和音準的產生都要依靠人體的發聲器官即聲帶的調節,而聲帶的調節效果也就要依靠合唱隊員的歌唱技術。對于音樂學專業學生而言,聲樂課程是大一、大二年級的必修課,在兩年的學習中,可以對歌唱的呼吸、共鳴、發聲等有基本的把握,但我們知道由于音樂學專業近年急劇擴招,各省對音樂高考的標準不盡相同,有的省沒有把聲樂副專業作為必考項目,在音樂學專業學生中很多以鋼琴、器樂、舞蹈為主項的學生就沒有聲樂基礎,這樣千差萬別的生源知識結構對于采取混合班編制的高校合唱教學而言難度是可以想象的。“一鍋煮”的教學模式肯定是不符合音樂學專業教學實際的。在教學實踐中,因歌唱技術欠缺造成“跑音”、“跑調”、“跑喉頭”、“白聲”、“壓喉”現象而影響音準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如果學生的歌唱發聲缺乏集中聲音的能力,就容易導致音準偏低;如果聲音過于集中會產生“尖亮”和缺乏泛音就容易導致音偏高。還有,合唱藝術表現經常需要的“換聲”技術、“真假聲混合”技術、“大跳”技術、呼吸技術、高音技術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嚴格的聲樂技術訓練。因此,即便演唱者的其它素養再好,如果沒有必要的歌唱技術,對于合唱作品尤其是音域寬廣的專業合唱作品只能是因力不從心而望洋興嘆。
(三)突出合唱中多聲部之間的協調訓練
由于合唱藝術不追求演唱的任意發揮和個人炫技,而是強調人與人、聲部與聲部的協調配合,這樣,突出合唱中多聲部之間的協調訓練對于合唱音準動態把握顯得十分重要了。在合唱教學中的效果往往受制于多聲部演唱能力,如果學生對合唱作品沒有熟悉和掌握,對作品的旋律與和聲僅是一知半解,對各個聲部的不同要求全然不知,這就容易出現一個聲部被另一個聲部帶跑的現象。在剛剛開始接觸新的合唱作品時,學生常常只顧自己聲部的音符,而不顧其它聲部的內容和特征,也不了解自己聲部在整個合唱作品中的所處的位置和角色。更有甚者是在演唱時盲目比音量、拼力氣,其結果不僅使合唱失去了基本的聲部平衡和協調而影響了學生的音響概念,更無法表現多聲部音樂的旋律與和聲,從而忽略了自己的聲部的角色何時是主旋律?何時是副旋律?何時是節奏狀態?何時是和聲狀態?哪個聲部的音準是參考依據等基本問題。其實,我們在合唱教學實踐中應該明確旋律聲部是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的,其他和聲地位的聲部在音準上要以旋律聲部的音準為參考標準,并最大限度地調整自己去適應旋律聲部音準,以對其當好補充角色。教師應該讓學生一開始就要具備多聲部音樂的聽覺習慣和能力,對自己的聲音、周圍的聲音、對各聲部的聲音之間的關系加以明確,對聲部的關系變化、進出、強弱都能按要求控制自如。具體做法譬如,當一個聲部練習音準時,可要求沒有訓練音準的聲部聆聽,同時在心理默唱自己的聲部,這樣在其它聲部“干擾”的情況下來唱好自己的聲部,聲部的協調能力自然得到了鍛煉。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旋律聲部是從和聲聲部衍生而來的和弦音,這又要使旋律聲部音準去適應和聲聲部的音準。可見,合唱藝術是以各聲部既獨立又協調統一的藝術,學生要具有立體的聽覺思維和辨別能力,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懂得在恰當的位置突出或抑制自己的聲音,因此只有加強合唱教學中的多聲部協調訓練,才能讓學生學會從容正確協調合唱演唱的多聲部。
總之,合唱教學是一個系統學科,合唱的音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個基礎而重要的環節,毋庸諱言,沒有正確的音準就不會有正確的合唱教學,只有先把音準問題解決了,群體性的合唱才可能達到合唱藝術的統一、均衡、協調的要求,進而其它問題也才可能具有解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鴻年.合唱訓練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劉波.高校合唱音準教學法研究[J].中國音樂,2013,(01).
[3]楊鴻年.論合唱的音準問題(一)[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2,(02).
[4]劉嬰奇.音準和音準感訓練瑣談[J].中國音樂,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