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任務+實踐”教學模式是一種適合學生認知規律、適合學生天性即好奇心、展示欲的快樂課堂教學模式。是積累知識、提升素養、養育真情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每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讓每個學生得到老師、同伴的肯定、欣賞、贊美,從而提高在同伴、老師心目中的地位,享受自我實現的滿足,是順乎孩子天性,也就是好奇心、展示欲,沒有傳統的約束,是有民主、平等、和諧、互動、合作譜寫的一支快樂的課堂交響曲。
【關鍵詞】任務+實踐 學習任務 討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043
筆者所任教的是一所西部山區農村初中,我在幾年的英語教學中發現,農村初中學生普遍存在對英語沒有興趣,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對老師所布置的任務不能很好的落實完成的現象。為了改變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所遇到的這種情況,我嘗試用“任務+實踐”的課堂教學模式,結果效果十分明顯。
運用“任務+實踐”課堂教學模式基本環節為:鋪墊導入—認定目標—任務活動達標—達標測評—小結評價。
教師在講新課之前,先創設情境,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然后教師對學生做適當的引導、提問,引出教學目標,使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方向,例如八年級下冊Unit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SectionA(3a-3c),老師一走進教室就說:Iwas happy when I came here Today, Lets study Unit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伴隨英語導入板書課題。接著老師提問“Do you know when Wen 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回答:2008,又問:How old were you when it earthquaked in Wen Chuan? 回答:Iwas 9 years old when it earthquaked in Wen Chuan.又問: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t earthquaked in Wen Chuan?回答:reading helping mom clean up.
老師伴隨著提問,播放“汶川地震”視頻,當學生被汶川地震后這種慘景感染,全神貫注觀望視頻的時候,老師及時出示“地震時更加團結,眾志成誠,萬眾一心”多次重復本句,使學生記住短語:“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同時對此彥語有較深的印象。接著老師又問:“What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回答:“Rainy”,又問:“Whats”your favorite weather?老師伴隨提問展示圖片:“sunny snowy windy rainy”,學生回答……,接著老師播放伴有狂風暴雨鋼琴獨湊曲的天氣視頻,當學生的心被視頻里的聲音和圖像感染進入惡劣環境時,老師展示英語:“Storms are not always bad,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多次重復本句。學生記住短語:Storms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接著又展示:After storms,everything was in a mess。再次播放在暴風雨中,一些房屋、樹木破壞、倒塌的慘景。學生看著慘敗的圖片說英語:fallen trees broken windows fallen houses rubbish water。這樣學生很容易地記住這些難記、難理解的短語,為后面的閱讀做知識鋪墊。教師順勢展出學習目標。①New words ②The reading ③Know the natural disaster and learn to help each other ,接著引出活動,布置學習任務,讓大家在組內討論、研究、合作。然后展示給大家進行點評、完善、補充,最后量化。
首先老師布置學習任務,指導活動,說明活動的要求。人人參與,基礎為6分,一個不參加的小組扣1分,有創造思維的加1分。這樣學生帶著任務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任務,可以加強學生的相互協作能力,增進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在交流和互動中給大家帶來的快樂,增進小組的合作精神。
接著老師布置更深層的學習任務,進行組際對抗賽。各小組在老師的指導、組織下進行組內討論、演練、展示、交流,對抗挑戰。并向其它小組進行質疑。教師適時點撥、拓寬思維、挖掘潛能、綻放驚喜,在激烈的質疑、挑戰、回答對抗、點撥中,學生對知識就有了更深刻、更透徹的理解,在激烈的質疑、挑戰、回答、對抗、點撥中,發散了學生思維,挖掘了潛能、開發了創造能力,使學生的活動由指導演變成有創造力的思維活動,這樣自然而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把學習活動當成享受樂趣的過程。這時教師就要抓住時機給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發散思維的作業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回家查閱資料,打開書中探求知識奧秘的鑰匙,以便在課堂上更好地發揮表現,在大家面前來展示自己的聰明智慧,得到大家的賞識,提高在班集體中的價值地位。這樣課堂就會更精彩,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熱烈的探索知識的氛圍,讓智慧籠罩課堂,使課堂妙趣橫生,回味無窮。最后教師展示一些含蓋本節課內容的檢測題,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鞏固,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互評、互議、互批、互改進行不斷補充、完善。對出現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也不急于講解,想方設法去點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自己去說。采取以班為單位的講座形式,讓學生在講臺上互評、互議、互改,然后師生點評,評定出最優秀的小組,給予鼓勵。老師總結做題的思想、套路,這說就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補充了做題的思路,提升了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加速了索取知識的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提升了教師和學生的文化素養,接下來讓大家一起來小結本節課的知識點,老師指導,要求用語言表述、或列圖表都行,盡量用簡單、有趣、藝術的手法表現。
然后再做點撥、評判,老師把知識小結再呈現給大家。這樣在相互對比、相互討論中,學生就牢牢記住了知識點,用這些簡潔的知識點再去進行課外閱讀體驗,在實踐體驗中去品味知識、理解知識。使學生迷茫的心田茅塞頓開,又好像一股清泉注入心田,非常涼爽。為學生在探求知識的征途中點燃一盞明燈,促進了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在課改春風的吹拂下,校園到處洋溢著學生快樂幸福的笑臉,到處翻滾著探索知識的浪潮。在課改不斷推動鼓舞下,校園里不斷撞擊出課堂智慧的火花,使校園流光溢彩,噴射出課改的焰火,飛速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促成書香校園。
總之,教學英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一個好的課堂教學模式是高效教學的關鍵。這種交流——互動任務型的實踐體驗活動模式,使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進行活動的,是有目的的活動,有方向的活動,有競爭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表演技能、知識才華的舞臺。最大的收獲是老師和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改變,使學生以積極的、快樂的、活潑的心境進入課堂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盡最大的思維能力展示于課堂,甚至會出現奇跡,即潛能的突發,給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課堂上有合作、有競爭、有質疑、有爭論、有表演、有深思,教學效果也會有驚喜,有高效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