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龍
摘 要:加強學生的歷史文化教育,是民辦高職院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之一。從多方面來看,民辦高職院校必須對學生進行補課性的歷史文化教育。民辦高職院校必須認識此項教育在辦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思路,強力推動歷史文化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的發展。
關鍵詞:民辦高職;歷史課程;思考
歷史課程不論在任何國家都是一門基礎的必修的課程,對于社會具有巨大的推動意義。但是這個作用不是短時期內所能顯現出來的,是潛移默化的。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歷史課程由于它自身的原因,越來越受到輕視,有的學校開始削減歷史專業招生數量,有的學校甚至取消歷史課程,尤其是在民辦高職院校中,這種情況更加普遍。長期的重理輕文觀念,民辦院校的資金問題,加上高職院校培養方式的側重點不同,導致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人文素質、歷史常識比較欠缺。江澤民同志曾強調:“文學的學生要學些自然科學的知識,理科學生要學些人文科學的知識。”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就要增加或者改革課程,開設與歷史課程相關的如“中國歷史文化”“中國近代史”作為選修課,甚至必修課,使學生通過學習豐富自身歷史文化知識,并且能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歷史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
1.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缺乏歷史教育的原因分析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缺乏歷史文化教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自身和學制原因導致缺乏相應的歷史教育。民辦高職院校在錄取中屬于第三批錄取,并且很多學生是通過中專途徑考試進來的,接受的歷史教育和其他普通高中不一樣。盡管高考把歷史文化課作為文綜之一列入高考內容,但是在文科生看來,歷史的學習基本上靠的就是不厭其煩的背誦,很多同學因此對歷史失去了興趣,所以高中階段的歷史教育并沒有發揮出來歷史學科應有的魅力及作用。筆者在與學生日常交往中發現,很多學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大部分學生認為歷史已經過時,沒有任何現實的指導意義。甚至有的學生連朝代的更替都難以分清,更不要說“三皇五帝”“十三經”。因此,民辦高職院校開設歷史及歷史文化課程具有極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家庭教育中歷史教育缺失。目前在校大學生的父母,大多都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那個時代的教育是割斷歷史的教育,歷史被貼上階級斗爭的標簽。改革開放以后,才是他們接受中學、大學教育的時期,盡管國家對青年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教育要求,但是,中學階段的“有文化”教育主要是應試教育,歷史教育毫無疑問地被列入應試內容,但由于教材的編寫、主導思想的影響,歷史課程的學習并沒有脫離階級斗爭的范圍。那個時候,大學尚未普及,進入大學的青年比例較小。同時他們的青年時代正是改革開放開啟的時代,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有大量的年輕人投入商品經濟大潮中,這些人很少接觸到文化教育,尤其是歷史理論的學習。即使進入大學讀書的人,大學階段的“有文化”教育也只是“科學文化知識”學科教育和專業教育。因此,這些父母本身的歷史教育缺失,根本沒有能力對孩子進行歷史文化教育,從而造成現在在校大學生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此類教育。
(3)社會教育中歷史教育缺失。現在在校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變態”的素質教育和“變形”的應試教育成為他們的主流社會教育。各種美術、樂器培訓班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瞄準了父母的錢包,各種“奧數” “英語”培訓班對接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的心理需求。“90后”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中小學階段的社會教育基本上是在父母脅迫下接受各類社會培訓的教育。同時,這一階段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圖書本來就不多,而家長又把這類書當作“閑書”“雜書”,列為“禁讀物”,中小學教輔類圖書應運而生,成了家長積極為孩子購買的閱讀品。廣播、電視、網絡、音像等媒體本來是進行歷史文化教育的載體,但是,承載優秀歷史教育的電視作品本來就不多,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多是七拼八湊,甚至完全對歷史不負責任的戲說。網絡文化的盛行也給歷史文化的普及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即時性、創新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點,隨著這些孩子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追求更加多元化,個性特點更加突出,他們開始迷戀網絡,包括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尤其是網絡上的快餐文化。因此諸多因素造成了“90后”的孩子在社會教育層面嚴重缺乏優秀的歷史教育。
(4)從民辦高職院校本身來講,職業院校注重的是以就業為中心,“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往往忽視了人文學科,尤其是歷史學科的投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歷史文化”都是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出現的,大多數高職院校很少有此類課程的專任教師,這些與歷史相關的課程都是由文科相關專業如語文、思想政治課的教師在擔任。中國的歷史不論古代史還是近現代史,可以說是包羅萬象、葉茂根深,要講好這門課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所以民辦院校在師資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民辦高職院校的建設起步晚,開設的課程更加注重投入產出比,因為人文學科尤其是歷史學科的投入無法在近期得到相應的回報,因而在經費壓力下許多民辦高職院校被迫放棄這些課程。
2.民辦高職院校開設歷史課程的重要性分析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民辦高職院校對完善歷史及其歷史文化教育的認識深度,決定著教育的行動與效果。筆者認為,完善歷史文化教育對民辦高職院校重要性有三點:
(1)高校有四大功能,教育教學, 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開展歷史文化教育課程,是高校四項功能的綜合體現之一。開展歷史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僅是一所民辦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標志,也決定著它對國家和社會貢獻的程度。
(2)宏觀上講,歷史文化教育直接的作用就是弘揚愛國主義傳統,培育民族精神。歷史和愛國主義是互為表里。古人講:“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不了解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故步自封,閉目塞聽,愛國主義就不可能得到弘揚。我們要利用中華民族優秀的愛國英雄主義思想,對學生進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養,增強“90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3)從學生個體來講,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教育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切入點。歷史教育中亦有道德教育的范疇。道德是教育的生命。四書五經中《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褒揚真善美,辨別假惡丑,以人為鏡,以史為鑒。使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基因永續,就是讓學生永固文化根基,傳承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及其道德素養。民辦高職院校開展歷史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既是職責所在,也是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的最佳選擇。
3.民辦高職院校實現歷史文化教育的途徑
分析民辦高職院校學生接受歷史文化教育情況,是為了認清開設歷史課程在當今教育改革中必要性和緊迫性,分析歷史文化教育的作用,是為明確開展此項工作指明方向。因此要提高完善歷史文化教育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執行力,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
(1)學校要制訂出一個切實可行的開設、完善歷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把此項工作列入學校一項重要工作進行安排和部署,明確此項工作是強力推進學生素質教育、時代教育、文化教育的大事。
(2)加強課程及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要在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統一開設“中國通史”“中國近現代史”等相關必修課、選修課,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開設“中國歷史文化”選修課,理解中國古代歷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還應加強歷史相關專業教師的引進,由于中國歷史的悠久及內容的龐大復雜,一個教師往往難以完成整個的教學任務,需要引進多個放心的教師組成一個團隊,才能取得預期的授課效果。
(3)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歷史教育的緊密結合。學校要深入挖掘中國古代及近現代歷史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資源,尤其是近代以來的民主革命斗爭及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進一步豐富高職院校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4)堅持歷史及歷史文化教育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學校應圍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要求,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切入點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引導學生認識、認同中國夢,以祖國的繁榮昌盛為最大光榮,以國家的衰落為最大的恥辱,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學校還應圍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讓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扶殘濟困、關心社會、尊重自然,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文明意識,澆鑄其樂于奉獻、熱愛公益慈善的道德魂;學校還要圍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讓學生明辨是非,止于至善,堅韌豁達、奮發向上,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理品格,培養格物致知、敢為人先的創造力。
總之,民辦教育發展初期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條件的限制,人文學科的建設在一定時期內會受到忽視,但是當民辦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必然需要更加注重內涵的建設。作為文化教育陣地的民辦教育,為國家的建設培養技能人才的同時,應加強人文學科,尤其是歷史學科的教育,努力提高民辦院校學生文化水平、文化修養,提高學校競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
[2]陳 鑒,王曉輝.高校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
[3]趙燕玲.大學歷史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青海師專學報,2002(02).
[4]柴 瑛.淺議高職院校開設歷史課的重要性[J].考試周刊,2010(51).
(作者單位:廣州華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