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下明確要求“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要求學生在中學化學學習中,通過科學探究體驗,使學生在三維目標方面都得到發展。所以近幾年在教學中我們不斷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在化學課堂上充分體現“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本文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這一課題為例來體現對教學的反思,以此促進教學的進步。
【關鍵詞】教學反思 ?創設問題情景 ?實驗探究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31-01
新課改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其中重要一環就是教師職業化發展,它的最為便利又十分有效的途徑就是教學反思,而且教學反思的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位教師身邊。因此,我們一線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做一個反思的實踐者。下面結合一堂省級示范課抒己之見,愿與同行交流。
一、教學準備中的思考
本課內容為:通過探究比較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性質,掌握它們的鑒別及轉化方法。我們知道,問題是探究的起點和主線,也是核心。探究起于問題,而且是好的、有價值的問題,因此,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性的問題并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在內心產生一種探索欲望,是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關鍵。換句話說,探究式教學能否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達到預期目的的關鍵是要有成功的探究問題情景的創設[1]。
因此,在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條件下,我主要創設了四個問題情景誘導學生逐步探究,這四個問題是:①碳酸鈉、碳酸氫鈉固體均可溶于水,但溶解度大小是否有區別呢?②碳酸鈉明明屬于鹽卻為什么會俗稱為純堿?難道其水溶液呈堿性?③某化學課外小組欲在實驗室里自制簡易滅火器,你認為選用碳酸鈉還是碳酸氫鈉呢?為什么?④碳酸鈣在高溫下易分解,它屬于活潑金屬的鹽,碳酸鈉也是活潑金屬的鹽,碳酸鈉、碳酸氫鈉在高溫下是否可以分解?
在創設問題情景時,我主要考慮了如下幾個問題:
1.問題情景應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欲望。興趣是刺激學生主動探索的內驅力。因此,應仔細分析所提問題與學生熟悉的什么事物有關,力求使問題情境能緊密結合學生生活經驗、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熟悉的科學史實或高科技等,從而有力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基于以上考慮,本課時關于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酸反應和穩定性的學習,就是結合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應用和以實驗室里自制滅火器這一課外活動作為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此外,還通過對熱穩定性試驗裝置的改進(學生自備氣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
2.問題情景應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人的智力各具特點,每個使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和思維方式[2]。因此,問題情景的設計要有合理的層次性,盡可能照顧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讓全體的學生都參與,也只有這樣,創設的問題情景才容易產生效應。本節課共設置了四個問題情境,而這四個問題情景的難度又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從而關注了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思考與探索中來。
3.問題情境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是思想方法、只是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顯的必要了[3]。可實際情況往往是學生有問題發現不了,或是有問題而不敢大膽提出,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和鼓勵學生。本課時的問題情景是在學生已熟知一些知識的基礎上創設,如結合學生已經知道的俗名及在本書第二章學了物質分類知識的基礎上,創設了問題情景②。我覺得在學生已熟知的知識上提出新的問題,一方面讓學生知道,知識是發展的,是螺旋上升的,另一方面就是讓學生清楚問題的發現與提出并不是遙不可及,關鍵在于是否勤于思考和敢于質疑。
二、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本節課中,從中國文學史上的“三蘇”引入化學上的“三蘇”,然后又從碳酸鈉、碳酸氫鈉的用途過渡到其性質對比,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得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物理性質,通過三個探究實驗得出其化學性質。探究實驗之前先讓學生討論實驗方案,鼓勵出現不同意見,選擇最易實現的方案,然后做實驗。實驗完總結實驗現象、結論并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課堂上教師就像導演而學生是真正參與者,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培養都是有著積極作用的。另外通過實驗方案改進,將氣球裝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同時倒入同濃度的鹽酸中,通過觀察氣球脹大的速度來比較它們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使學生體會到創新就在我們身邊。
所有實驗完成之后,用一個內容豐富的表格將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性質做一個詳細的比較,讓學生歸納這節課主要內容,使近乎30分鐘的實驗探究效果達到最佳,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總結。
三、課后的反思
本節課的特點是:1.充分體現三維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科學探究達到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2.充分利用現有儀器設備,按新課標要求增加的儀器、多煤體設備等,改進實驗方法。3.教學過程重、難點突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學生聽課注意力集中,觀察認真,操作規范,課堂氣氛活躍。
通過這節課,我深刻體會到,教師要真正地進行探究,必須大膽地進行問題設計,而且要將一堂課的重點突出來。新課程將改變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讓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會理解,學會給予,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在學習中探究的樂趣和收獲只有學習者自己知道。我們應當引導每一位學生大膽嘗試,充分相信學生,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快樂和在學習中探究的快樂,充分認識到,課堂不是對學生訓練的場所,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不是教學模式、動作化的場所,是教師智慧展現的地方。讓我們每個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尚大利.建構主義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D],東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4.
[2]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于民偉.創新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作者簡介:
杜浪濤(1984-),男,陜西咸陽人,理學學士,中教二級職稱,咸陽彩虹學校中學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