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繼明 劉思揚 晁文濤 李彩云

【摘要】中國傳統節日歷經中華文化悠久歷史的熏陶,有著深刻的內涵與豐富的表現形式,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改革開放以來,泥沙俱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不斷沖突、融合,無論外來文化還是本土文化,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傳統節日在洋節、新的社會節奏、新的文化意識影響下,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內核,成為了時代的課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洋節;文化內涵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內核,成為了時代的課題。針對此問題,課題組從2014年12月開始以調查問卷,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調研,我們選擇上海、安徽、河北、山東、湖北等地區作為調研區間,以隨機抽樣的形式發放調查問卷,本次共發放80份問卷,回收76份,回收率達到95%;以訪談形式對53人進行了訪談調研。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現狀及分析
近年來,中國傳統節日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略呈“下降”之勢,人們的過節方式日益表面化、物質化以及程序化,卻把節日的原初意義以及其體現的文化內涵及社會道德導向功能逐漸淡化,例如默默變為“粽子節”的端午、連日期都幾近忘記的重陽、淘寶操辦掃墓的清明等。過節的氛圍日益淡化已成不爭的事實,追其原因,難與西方文化的沖擊以及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扯開聯系。
1.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有了更多接觸外來文化的機會,而一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節日對于我們來說,既新鮮、又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雖然這些洋節在中國還沒有享受到假日的禮遇,但它們卻得到了商家們的寵愛,成為商家和眾多年輕人競相追逐的目標。在本次針對“人們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及態度”的調查中,對于過西方節日的態度,30%的人贊成,34%的人反對,36%的人持中立態度,雖然西方節日沒有占到主導地位,但是人們過西方節日的態度已經可以和過傳統節日相媲美了。例如圣誕節、情人節等,對年輕人有相當的誘惑力,他們認為時尚且有趣,而敏銳的商家則趁機各種促銷活動,使得洋節越來越受到歡迎,我們的傳統節日的地位卻岌岌可危。
表1
2.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
中國傳統節日源于中國農業社會,在當時經濟及社會水平都較為低下的環境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往往帶有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即是說與各地的生活習俗、民族習慣、當前時代的信仰等有關,人們過節的意義主要在于慶祝豐收、祭奠先祖、祈愿平安和幸福。而如今,我國早已轉型成為工業型社會,隨之而來的是經濟的飛速增長、經濟結構的多元化等,這些新的時代因素很容易改變我們的價值觀與社會觀,沖淡老舊的社會文化所帶給我們的影響,這便使得傳統節日的淡化倒也在情理之中。
3.節日的“變味”與“異化”
中國素有“禮尚往來”的傳統,這本應是一個優良的習慣,因為他能體現中國人文明禮貌、知恩圖報的優良品質,但在當代,他卻成了送禮拉關系的“絕佳”借口,而中國傳統節日正是絕妙的“禮尚”節日。結果,我國的傳統節日不知不覺間成了貪污腐敗滋長的溫床,“黃金月餅”的誕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無論起因如何,我們都不應該讓咱們中國傳統節日繼續淡化下去,因為傳統節日乃是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我們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所以這就使得如何傳承和延續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尤為重要。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深入挖掘及其現代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是我國人民的勞動創造和智慧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留存著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是歷代民眾共同創造的精神文明的積淀。我國傳統節日具有崇高的道德內涵。端午節,屈原投江的故事教育著我們每一代人要有愛國情懷;重陽節登高望遠,“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經典的詩句教導我們要熱愛故鄉,珍惜親人;春節鞭炮的喧鬧與豐盛的宴席都在告訴我們家的溫暖。中國傳統節日就像是一劑強力的粘合劑凝聚著中華民族,只要到了節日時間,每一個就會想到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深深地眷戀祖國,這種人間真情的傳承,正是中華傳統節日的深刻魅力所在。
現在的人大多數已基本遺忘傳統節日的內涵及現代意義。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我們首先需要再一次深入了解各傳統節日內涵,以春節、清明、端午為例。
表2
春節是新舊年交替的時間節點。它的主題是“辭舊迎新”,是中國人民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它象征著團結、興旺,寄托著中國人民對未來新的希望。他具有豐富、濃郁的習俗文化,充滿喜慶氣氛,并且早已形成了一套傳統的過年習俗。與此同時,春節也正在成為世界性的節日。特別是今年,從美國等多國領導人到NBA及歐洲五大聯賽足球俱樂部的世界級球星,都紛紛發賀詞、打廣告給中國人拜早年。已創辦32年的春晚更是亮相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并通過網絡首次向世界直播,全球各地紛紛扮上喜氣洋洋的“中國紅”與中國人共同慶祝這一最重要的傳統佳節。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清明節的現代意義主要在于促進社會安定與團結。古時清明祭祖,鞏固家族、宗族系統,有利社會安定?,F在海峽兩岸同祭祖,民眾互動溝通,促進和平統一。海外華人華僑更是回鄉祭祖先,華人大團結,利于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端午在古時的意義主要在于防毒避疫,后因屈原投江之偉大壯舉,又形成了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習俗。端午在現代的意義在于強民愛國: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有益身體強健和民眾團結;再加上紀念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容,端午不難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端午節還具有增進親情友情、密切人際關系的功能。親友之間一起飲藥酒、贈艾蒿,寄托祝福,增加人們之間的聯系。
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形式創新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也針對如何慶祝法定節日作出了調查,調查數據如下:
表3
1.深入挖掘與升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從遠古走來的中國傳統節日,大都是:“感自然節律而成,蘊人文精神而豐”,在漫長歷史的熏陶之下,有宗教活動的加入,民族傳說的融合,更有歷史人文的積淀。當然,時光所帶來的不都是優美的“寶石”,也有些丑陋的“雜質”,這使得對傳統節日文化精神的挖掘與升華變得十分重要。
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我們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比如端午節,我們可以借用屈原的故事來弘揚其堅貞的愛國情懷和憂國憂民的精神;清明節,我們可以緊貼“祭祖”這個主題,宣揚“一個中國”原則,促進祖國統一與加強民族團結;春節時刻,我們要突出“辭舊迎新,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一邊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一邊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同時帶給人們歡愉和吉利。
我們也可以嘗試梳理和樹立一些節日,以賦予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豐富性。例如古時“孟母三遷” “斷杼教子”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2.創新為傳統節日注入新鮮血液
創新是節日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根本保證,傳統節日文化只有不斷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創造與當前時代背景相符的節日表達形式,而又不失其內涵,傳統節日文化才能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在旅游業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把傳統節日所蘊含的飲食文化和娛樂文化資源結合起來,開發各種特色旅游,在注重游客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的過程中,既能提高旅游地的綜合吸引力,又可以弘揚中華飲食文化、開發娛樂文化資源。例如,我們可以將屈原的故鄉和投江處開發為旅游地,也可以將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組織為公眾活動,這樣就可以在娛樂中使中國傳統節日及其優良品質深入人心。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高端、精致的文化產品或商品,例如用3D打印機制作一些年獸的模型、或是利用激光雕刻技術制作“巖石粽子”等。
3.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積極因素
傳統節日文化的現代化過程也就是一個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過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審時度勢,注意吸收國內外的先進文化成分,使傳統節日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與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接軌。只有如此,才能以較快的速度實現文化現代化,才能推動中華節日文化走向世界。
西方節日對傳統節日文化是一個挑戰,但更是一個機遇。傳統節日文化需要隨著時代發展自發地更新,摒棄不良風俗,營造文明健康的過節氛圍,將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發揚光大,做到"洋為中用"。在西方,情人節這天男女會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這比較符合現代人的表達方式。七夕節是為了紀念牛郎和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宣揚愛情的自由與偉大。古代的許多節日形式已不太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借鑒西方情人節的方式,去表達七夕節的文化內涵,打造中國情人節。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已深深融入了歷代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其影響并反映著我們的文化觀、社會觀與價值觀,滋養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生命力與凝聚力。我們應擔當起將其傳承并發揚光大的任務,讓中華文化永遠佇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