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由于專業特點,國際貿易專業對于從業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因而實踐教學對于國貿專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內部分高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存在忽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實踐教學內容與現實脫節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以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導向,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改革。
關鍵詞:職業能力;國貿專業;實踐教學
國貿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專業,著重培養具有解決外貿領域各類實際問題能力的操作型對外貿易人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國貿專業的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從國際貿易崗位職業能力出發,改革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現有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1.校外實習流于形式
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高校國貿專業的校外實習由三個模塊構成,大一、大二、大三暑期的認識實習,大四開展的校外專業實習以及畢業實習。也就是說,每一個國貿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需要經過五次校外實習。然而隨著高校擴招,在校學生規模日益擴大,憑學校之力很難為學生安排如此多的實習機會,社會又缺乏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機制。校外實習難成為了每一個高等教育從業者的困擾,國貿專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校外實習基地落實難。校外實習基地的設立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反饋實際需求,融入教學的重要橋梁。但是校外實習基地自出現以來就有很多形式的阻礙,難以落到實處。校外實習基地難維系。早期的實習基地建設多由政府牽頭,官方聯系,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工作重點轉移,加之領導層變動,大部分的實習基地已成為墻上的一道風景;另有一些實習基地通過教師私人關系建立,隨著人事關系的變動,難以長期發展。
(2)學生主動性差。基于外貿行業的特點,大量相關崗位都涉及企業的直接利益,因而“零”工作經驗的學生在尋找實習單位時往往被拒絕,導致學生喪失實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即使找到實習單位,也是放在與專業毫無關系的崗位上“打雜”,長此以往,學生覺得學不到東西,半途而廢;即使是有了實踐崗位一般也是報關員、報檢員等基層崗位,而一般企業的基層崗位人數大多控制在十人左右。工作繁雜的情況下不會有人愿意拿出時間去培養學生。往往很多學生有很高的學習期望,但是發現到了單位能學到的只有端茶倒水的工夫,慢慢也就失去了實習的主動性。
2.校內實踐與社會需求脫節
國貿專業的校內實踐主要由課內實踐、實踐課以及校內專業實習構成,實踐內容及實踐模式與社會設計需求脫節。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課內實踐學時少,內容不規范。傳統設置實踐環節的課程主要有計算機文化基礎、會計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商務談判、外貿函電等,實踐學時一般為8個學時,很難進行系統的實踐教學。正是因為學時少,往往缺乏規范的實踐指導書,實踐教學內容因人而定,缺乏規范性。
(2)教師實踐經驗缺乏。由于各種壓力,高校教師往往重理論教學與科研,忽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內容大多來源于書本,落后于社會需求。
(3)軟件模擬效果差。校內專業實習多是通過軟件模擬的方式進行,這些軟件多是由一些專業的國際商務軟件公司開發,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符合社會需求的調整。同時,整個過程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交易過程由系統進行評價,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在各得分點上,從而忽略了交易的完整性,對整個交易流程缺乏全景的了解,效果不夠理想。
二、基于職業能力的實踐教學改革
針對上述分析,現行的實踐教學模式不能滿足企業對于國貿專業畢業生的能力要求。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解決社會需求不滿足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高校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就業零距離。
1.國貿專業職業能力解析
通過走訪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以及對網絡招聘中國際貿易類崗位的調研,提煉出國貿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重視三個方面的職業能力,即職業基礎能力、外貿專業技能和職業綜合素質(見圖1)。
2.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面對現行實踐教學中的困難,在對以上職業能力的培養中,應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大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幾年的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廣西科技大學逐漸形成了“階梯遞進,協會輔助”的實踐教學思想,有針對性地開發課程實訓、課程群實訓、專業綜合實訓等,并提出通過課程實訓——課程群實訓——專業綜合——跨專業綜合實訓的進階方式對職業能力進行專項以及綜合訓練。與此同時,把專業教師充實到校園協會中去,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把學生的專業學習與興趣結合起來,以協會的形式推動“賽訓結合”“證訓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檢驗學生的實訓效果。
(1)職業基礎能力的培養。國貿專業的職業基礎能力主要體現在外語能力、計算機技術及網絡的應用中。其中外語聽說讀寫能力是國貿專業職業能力的基礎,近年來電子商務在外貿業務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大量的外貿業務需要借助電子商務平臺來開展,因而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也成為了國貿專業必備的職業能力。對商務英語、計算機基礎、電子商務等相關課程開發課程實訓,對職業基礎能力進行專項訓練,在“國際貿易產品發布與展示”的課程群實訓中對英語、計算機及電子商務能力進行綜合訓練。(見圖2)。
(2)外貿專業技能的培養。外貿專業技能主要是獨立完成進出口貿易全流程的能力,包括市場開發、報價核算、擬寫函電、簽訂合同、托運保險、外貿單據制作、報關報檢、風險防范與國際結算技能等。國際結算技能是學生從事國際結算與貿易融資業務的職業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事銀行國際結算部和國際結算相關工作奠定較好的基礎。國際運輸與貨代能力體現為使學生掌握貨運單證知識,具備處理各種國際貨運單證的能力,熟悉費率表、貨運保險知識,并掌握計算運雜費,具備交納國際貨物各項費用的能力,熟悉國際貨代全流程,具備完成國際貨運操作程序能力,為學生畢業從事國際運輸與貨代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在以上相關技能的培養中,以國際貿易流程為主線,對各環節要求的能力均開發實訓課程,對各項技能進行實訓,在此基礎上開發課程群實訓,對各專項技能進行分組綜合實訓,最后以國際貿易綜合實訓的方式要求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一筆完整的進出口交易,以此來鍛煉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3)職業綜合素質。在國際貿易專業崗位中,職業綜合素質主要表現為商務溝通和談判能力、關注和解析外貿政策的能力、認真負責、謹慎敬業、主動熱情、團隊協作的業務道德素質和自主學習、創新以及排壓解壓的能力。這些能力難以考核、難以量化, 但是卻關系到學生職業生涯的成敗,我們嘗試為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構建一個適宜的環境。通過課程、課程群實訓,對商務溝通與談判能力、解析外貿政策的能力進行專項訓練、專業綜合實訓以及跨專業實訓平臺中鍛煉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創新能力等,同時輔以協會活動,比賽組織等對各項能力進行綜合訓練,并使學生養成認真負責、團隊協作的業務道德素質(見圖3)。
三、總結
本科階段的實踐教學改革,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在校期間實踐機會少、動手能力差、職業能力不足等問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協會輔助、階梯遞進”的校內實踐方式確實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機會,而校外實習要企業協作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改革模式正在探索。
參考文獻:
[1]汪 玲.基于POCIB的國貿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J].時代教育,2014(11)
[2]李湘滇.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4(08).
[3]王 鑫.職業能力導向的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方式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3(01).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