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云
【摘要】本文以母語遷移為對象,對其發(fā)展歷程和理論研究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并以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發(fā)生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為例,探討韓語漢字詞對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母語遷移;二語習得;韓語漢字詞
第一章 緒 論
遷移本來是心理學術(shù)語,興起于二十世紀50年代的對比分析理論,提出了母語遷移這一概念。70年代,Larry Selinker提出了中介語假說,認為中介語是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既不同于母語也不同與目的語。學習者的母語特征不是遷移到目標語中,而是遷移到學習者的中介語中。同時Selinker認為不應該把母語對二語習得產(chǎn)生的影響看成是“干擾”,而應該看作是“認知過程”。學習者的主要任務(wù)不是去克服母語的干擾,而是在認知過程中采取有效策略,盡快掌握目標語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本文通過對韓語漢字詞與漢語詞匯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韓國學生對漢語詞匯的理解和使用最終只停留在中介語層面,這正是由中韓兩種語言中大量的漢字詞的遷移作用造成的。
第二章 漢字詞對韓國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
一、漢字詞與漢語的“致命相似度”
漢字早在公元前108年便傳入朝鮮半島,并逐漸開始推廣使用。雖然今天的韓語文字系統(tǒng)已經(jīng)由于各種原因而發(fā)生了較大演變,但在韓國的歷史遺跡和傳統(tǒng)文獻中仍然保留著大量的漢字。古代漢語詞匯進入到韓國語言系統(tǒng)之后,有些詞沒有發(fā)生改變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而有些詞發(fā)生了演變,形成了具有韓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但這些詞語在形式和意義方面仍然與漢語詞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
Lee(1968)曾經(jīng)指出,結(jié)構(gòu)相差太大的兩種語言在學習時反而會很少出現(xiàn)干擾。陳珺(2013)認為“致命相似度”常常會發(fā)生在兩種語言在某種形式具有“親源”關(guān)系或“借用”關(guān)系的情況下。漢字詞與漢語的“致命相似度”屬于“借用”。漢字詞與漢語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韓語中漢字詞多借用了漢字的字面義,但在借用過程中或借用后,其語意褒貶、語體色彩、詞性和用法都會根據(jù)自己語言的固有語法體系作出相應的細微調(diào)整。與此同時,漢語中本詞的意義和用法也是在整個語法體系的制約下,處于不斷的演變當中。
二、漢字詞對漢語學習的負遷移
在詞義的理解上,同形同義詞難度并不大,但是同形異義漢字詞會很容易引起母語負遷移,同形異義漢字詞在形式上和漢語詞匯一致,但是意義卻又存在差異,如果照搬韓語漢字詞來使用就會造成意義理解的影響。例如“客氣”一詞,在韓國語中“客氣”指“假裝有勇氣、血氣”等意思,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客氣”是指“有禮貌、對人很謙讓”,在漢語中別人向自己致謝后,我們經(jīng)常回答“不要客氣”,可是如果按照韓國語中“客氣”的意思解釋,就是“不要假裝有勇氣”,這在詞匯的理解上會給雙方帶來很大障礙。同形異義漢字詞會導致韓國學生理解和運用上出現(xiàn)誤差,這部分詞匯是漢語詞匯學習和教學時候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和學習者對這部分詞匯意義和用法的區(qū)別的敏感性會決定這部分詞匯理解和使用出現(xiàn)偏誤的程度,為了減少偏誤,教師和學習者應該加強對這部分詞匯的意義辨析。
第三章 母語遷移對韓國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
一、心理距離的遠近決定遷移的產(chǎn)生
韓語母語者對漢語的心理距離遠近決定遷移的產(chǎn)生。心理距離越近越容易產(chǎn)生遷移,心理距離越遠越不容易產(chǎn)生遷移。母語負遷移就是學習者在不熟悉目的語規(guī)則的情況下,只能依賴母語知識進行替換而產(chǎn)生的偏誤。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成語時會受到其母語語音系統(tǒng)的影響。韓語漢字詞通常在發(fā)音上和漢語相應詞比較相近,當韓國學生聽到這些漢字詞時,心理上會有很強的認同感,并根據(jù)母語猜測它們的意思。如有的韓國學生會把“東奔西走”寫成“東分西走”,這是因為韓語里沒有唇齒音“f”,只有雙唇音【p】和【b】。又如,韓國學生把“悶悶不樂”寫成“悶悶不熱”,這是因為韓語的輔音里沒有舌尖后擦音“r”,學生學習了之后與舌尖中邊音【l】混淆了,產(chǎn)生偏誤。
二、語際與語序詞匯共性對遷移的影響
韓國語和漢語屬不同的語序類型,韓國語是SOV型語言,漢語是SVO型語言,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語序共性。俞理明(2004)通過英漢詞匯共性的正遷移研究指出,“學習者的母語和目標語在類型學上互不相關(guān)的情況下,正遷移也可以發(fā)生。”韓語和漢語雖然語言類型不同,但語際詞匯共性常常發(fā)生正遷移,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可是,語序共性不易發(fā)生正遷移。例如:“我們白天玩了在公園;我學習漢語在中國。”這兩個例句的處所狀語“在公園、在中國”錯位于謂語動詞“玩、學習”的后面,其實韓國語處所狀語的語序與漢語相同,也要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即“在公園玩了”,但學習者對這種語序共性沒有感覺。
結(jié) 語
本文通過分析韓語漢字詞對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影響,闡述了母語遷移在二語習得中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當加強對韓語和漢語詞匯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研究,并積極將此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相結(jié)合。重新認識漢韓兩國語言的“異”和“同”,充分利用相似性中的母語正遷移,避免差異性中母語的負遷移,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對母語的正負遷移采取不同的對策,從而幫助韓國留學更好的學習漢語。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陳珺.成年韓國人漢語比較句習得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劉樂樂.淺析漢韓同形詞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遷移作用[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10,(10).
[3]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外文文獻:
[1]Lee,W.(1968).Thoughts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85-194.
[2]Selinker,L.(1992).Rediscovering Interlangauge.London and NewYork:Longr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