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摘 ? ?要】地理知識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密切,新課標本著構建開放式教學模式的理念,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運用相關的地理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并解決問題。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構建活動課堂,來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興趣。
【關鍵詞】動手活動 ?師生互動 ?實地調查 ?布置作業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59
在初中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學生對部分地理知識概念的認識具有模糊性,諸如環境、地形、國家等較大、較抽象的概念,受自我認識水平以及自我視野的局限性,學生不能準確地理解。新課標倡導開放式教學,這就要求地理教學中的活動時間、活動空間相應增多。活動教學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得,也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地理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質的提高。初中地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活動教學法作為地理教學與生活聯系的紐帶,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倡導活動教學法對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作用。
一、引導動手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地理活動教學要求學生通過活動掌握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用眼觀察、用心思考、用手操作的能力。一般而言,在地理知識的傳授中,純粹識記型的知識學習主要采取言語接受的方式。關于地理技能性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地理實驗、動手構圖、模擬體驗等活動,主動探索,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
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講解關于地球運動的章節時,地球的自轉、公轉時,地球與太陽之間的位置關系如何界定,學生若僅憑自己的想像力,很難在腦海中清晰的構建宇宙空間三維圖。教師在教課過程中可以創設小型宇宙環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好奇心。比如,教師可以用地球儀代替地球,將手電筒代替太陽,手電筒的光線作為太陽光。然后,在光線不同的照射角度中,轉動地球儀,觀察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轉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和地球公轉造成的四季更替現象。
另外,在中國各省的位置和形狀的記憶中,由于中國省份數量多,形狀復雜多樣,盡管結合地形圖等其他因素加以記憶,學生也不容易記準、記牢。因此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活動作業,要求學生課下在紙上自繪中國地圖,勾畫出各省的輪廓,并標注省份的名稱。然后,將地圖按各省的輪廓裁剪成獨立的個體,最后將圖形反面拼貼成完整的地圖。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對中國各省的位置與輪廓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創設問題情境
活動教學方法的應用要求師生間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的實現角色的轉換。一方面,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具有運籌帷幄的統籌作用,所以教師要承擔起領導者的角色,合理安排、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以保證課堂的有序進行。另一方面,教師要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交流,營造融洽的氛圍。師生間的融洽相處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的。教師要提醒自己放低姿態,與學生成為朋友,更好的融入到融洽的活動氛圍中。
師生間的互動交流,還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在旅游景點、氣候、鐵路線知識的授課中,部分學生因自身的實踐局限,很多地區的自然環境不能親自體驗,親身感受。這時教師可以靈活的采用問題情境,比如在講到上海氣候的時候,可以詢問有去過上海的學生對上海的印象、旅游經歷以及途中的見聞感受等。當然,問題的創設不必局限于問答的形式,還可以通過啟發思考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創造的自由空間,讓學生有機會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使課堂在融洽有序的氛圍中進行。
三、組織學生實地調查
實地考查的方法是地理活動教學中的具體策略。在地理學習中,對于一些無法實際體驗的知識,比如宇宙中的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借助實物模型加以演示,通過創設情景再現的方式,化抽象為具體,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對地理知識的遷移、運用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條件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在認識地形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野外郊游,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大自然。讓學生在實地考察中學會區分山峰、山腳、山脊、山谷等地形;另外,各種圖形的等高線表示具有形象性,與實際地形有一定的相似度。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能夠憑借對地理圖形的形象性記憶轉化為抽象圖形的理解,以此來區分懸崖、山谷、山脊等的等高線表示法。除此之外,野外實際考察,蘊含了豐富的地理信息含量。學生還可以觀察到不同地形的農作物種植情況,從而理解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的相關知識。
教師組織學生實地考察,一方面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另一方面,獨特的課程教學方式也有助于改善一貫枯燥的教學方法,減輕學生學習乏味的不良狀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布置課堂活動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方式。學生僅滿足于活躍的課堂氣氛,享受寓教于樂的授課方式,在課堂教學結束后不再進行相關知識的應用與訓練,久而久之,除了印象很深的知識還殘留在腦海,很多瑣碎知識的記憶將會慢慢消失。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能保證課堂效率,但是教師可以布置一定量的課堂作業來加以彌補。
課堂活動作業的布置,首先要具有科學性,即作業的布置要和本節課程的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無關的作業訓練起不到鞏固所學知識的效果。其次,課堂作業的布置要講究時效性。在時間充沛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一堂課的末尾幾分鐘安排學生當堂訓練,時間緊張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但要規定上交作業的時間,最好是第二天一早上交。時間隔得越久,知識的有效性便越差。另外,教師在布置課堂作業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規范作答,包括學生的答題步驟、卷面整潔度等。為進一步嚴格學生的答題規范,教師可以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采取相應的硬性規定。比如,將卷面以及答題步驟計入分值的計算方式中,學生只有在平時的訓練中加以注意,才能夠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避免在考試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失分。正所謂將平日練習待如考試,考試時的心態才能如平常一樣。
活動教學方式在地理教學課程中的應用,有助于改善以往地理教學抽象、枯燥乏味的教學狀況,同時,活動教學法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講究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參與熱情。此外,活動式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豐富其情感體驗,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活動式教學法是地理教學中值得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