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摘要】本文以一節公開課為主線,講述了筆者在幾次磨課中不斷改進教學環節和策略,提高課堂效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以“發散性思維”“任務型教學”為中心展開了課例分析。
【關鍵詞】磨課 發散性思維 任務型教學
所有老師在執教生涯中都會經歷準備公開課、觀摩課的過程,有人覺得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有人覺得這是一個享受的過程,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課,我認為公開課是歷練的過程,而不是演技的比拼,與其絞盡腦汁的包裝一節貌似完美的課,不如把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疑惑呈現出來,在更多老師的幫助下解決這些問題,提出更好的意見和建議,讓講課和聽課的老師都有所收獲,讓自己的課成為一節有意義,有價值的研討課。
一個月前,拿到準備校級觀摩課的通知后,我多次翻閱和研究教材,最終將教學內容鎖定為人教版PEP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B部分的內容。本單元的內容以一周七天為主線,用討論學校課程和周末生活安排為兩個分支練習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We have …和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 I often...這兩組重點句型。而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討論的是周末生活的安排和計劃。
在第一次完成教案后,我進行了第一次試講,也就此拉開了磨課的序幕,下面我將對課程中的教學片段進行闡述和分析。第一次試講。在課程開始,課前問候和每日匯報結束后我直接要求學生背誦了上一課時中的chant,由于小詩的最后一句話是Friday,Friday,my favorite day.我便由此提問:那么星期五之后是星期幾呢?學生回答Saturday and Sunday,我抓住時機問道:Then,what do you have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 在學生回答到“We have no class”以后由此引出本課的重點句型:Then,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
學生反應:
學生在回答出Saturday和Sunday后對于What do you do have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的意思不是很理解,還有學生將本節課的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和第一課時的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 混為一談。甚至有學生當場為星期六和星期天設計了課表。等慢慢啟發他們說出“沒課“后,我才繼續我的課程進度。
聽課老師點評:
這個環節節奏不緊湊,不連貫,有斷層,學生不理解老師的用意,答案總是徘徊在老師想要的線索以外,很不自然。
個人反思:
這種設計過于局限和僵化,課程的推進過于依賴某個答案,而這個答案在不同的學生身上的反應是不同的,多樣的,這樣一來就造成課程環節不流暢,拖延課程進度的問題。到底怎樣啟發學生才能水到渠成的呈現出本課的重點句型呢?
“磨”后的課堂片段。課程開始,我進行了日常問候和每日報告。Daily Report中的What day is it today? 是本單元第一課時的重點知識。在課前復習既能溫故又能為“知新”打下基礎。熱身運動中的daily English是我每節課必做的口語練習,內容一般由上節課的重點確立。本課中的what do you have on…? We have…是與新知識密切相關的內容,能夠起到良好的過渡作用。最后我用第一節課中的chant對熱身運動和復習做了總結。
Chant中的最后一句話Friday,Friday,my favourite day成為向新課過渡的橋梁。我緊接著問What day is your favourite? 有學生很自然的說出Saturday Sunday。既然學生們說他們最喜歡Saturday 和Sunday,那么Why do you like Saturday and Sunday ?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問題。
組內老師點評:
這種導入方法收放自如,而且是在復習上節課知識基礎之上開展的,“溫故而知新”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這次教學設計中chant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既活躍了氣氛,又總結了復習內容是用得很好的chant。
個人反思:
在授課過程中感覺自然而然的過渡,學生也沒有上節課的壓抑情緒,重點句型的呈現基本是在師生的談話間慢慢展開的,不生硬;沒有了對某個特定答案的依賴,因此課程進行的很流暢。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比魏瓮懽兒湍サZ都是痛苦的,但之后的收獲讓人充實喜悅,將每次歷練沉淀下來鑄成一臺臺階梯,站在上面就可以發現更多等待我們探索和鉆研的課題。
點滴磨礪,點滴進步;點滴積累,點滴成長。對每次磨礪心懷感激吧,正因如此,我們的思路才能更寬廣,更活躍;我們的教學才能更成熟,更高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1版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戴俊霞,陳宗倫.當代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3]蔣麗珠.小學英語教材教法[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