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虹 汪德榮
【摘要】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課程體系已無法滿足我國產業轉型對高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改革是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對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在理論和實踐構建以及實施保障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課程體系改革 職業能力培養 應用型本科
【基金項目】廣西師范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ZG042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226-01
在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高端應用型人才的匱乏逐漸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但另一方面高校本科畢業生卻依舊面臨就業難的問題。高校人才培養與行業社會需求脫節是造成這對矛盾的主要原因。傳統本科教育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忽略了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等職業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企業、行業對人才的職業能力需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理念以及應用型本科與社會資源深度合作與共享的合作教育模式將使得應用型本科物流專業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應用型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
有別于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研究和職業類院校的技能型教育,應用型本科是理論研究與技能應用的轉化平臺,具有集研究、應用、技術、創新于一體的復合型特點,因而定位為介于學術研究和技能操作型之間的,在建立合理知識結構及相關理論的同時,加強專業知識、技術的流程和技能教育,培養與產業發展適應的高端應用型人才。
二、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原則
1.圍繞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原則。針對行業、崗位需求,無論是基礎課、專業課、素質拓展課,還是理論課、實踐課都要以強化能力、注重應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來進行課程內容的精簡和優化整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就業適應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
2.堅持行業社會需求的導向原則。應用型本科培養面向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點決定了它的課程設置必須以行業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為導向,把握行業發展動態,及時了解行業社會需求并對課程進行適當調整、優化。
(二)構建思路
采用企業、行業專家參與課程制定的辦法,構建以行業社會需求為導向,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依托學科、突出專業、面向應用,強化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
1.理論課程方面
(1)依托學科。建立合理的足夠的學科基礎知識和跨學科領域的知識,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2)突出專業。圍繞培養目標,以專業上夠用、適度為原則,精簡整合課程。(3)面向應用。應用型本科與研究型本科在人才培養上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對職業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表現在課程設置上考慮適當增加面向行業和面向區域的實用性課程。如廣西應用型高校的物流專業可開設《北部灣港口物流》、《中國—東盟物流》、《東盟國家政治與經濟》等課程。(4)“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將專業基礎知識、能力和素質作為核心技能,設置主干必修課基本平臺。
2.實踐課程方面
(1)突出職業能力和個人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整合,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2)重新認識實踐課與理論課的邏輯關系。改變過去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依附地位,建立一個符合職業能力發展進程、貫穿整個本科教育過程、獨立的實踐課程體系。(3)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合作教育優勢,建立穩定、優質的產學研基地,優化人才培養基礎條件,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探索。(4)增設創新研究學分,通過科研或是項目促進實踐教學。如結合每年面向高校學生開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對于結題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創新研究學分。此外,參與老師的科研工作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三、實施保障
1.師資隊伍建設。 在目前的機制下組建“雙師型”隊伍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因此也可以考慮通過整合不同專業經歷和業務優勢的教師,達到整個教師團隊的“雙能型”(實踐、執教),以團隊的合力和優勢為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提供堅實的保障。
2.以教學大綱和教材建設為載體,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制定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大綱,選用或自編適用的配套教材,在清晰把握職業需求的基礎上整合物流專業內容,同時融入物流領域的學術和技術前沿,設計合理的知識點,采用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導向的行動教學法。
四、評價機制
建立以社會評價為主的多元化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在傳統教學環節評價的基礎上,更為重視社會、行業、用人單位的評價。對學生的就業率、就業質量進行關注和分析,并以此作為教育教學質量改進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陳小虎,楊祥.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14個基本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