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楠
摘 要:在當今中小學教育中,“素質教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談論的話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成為當代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標。“德智體美”中的“美”,即是指“美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情感的教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舞蹈”在中小學“美育”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舞蹈課程。對于中學校園里的舞蹈教育,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創教材,教學設計在傳統中求變化,是教師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從事初中舞蹈教育多年,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思考與嘗試,在教學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總結了一些經驗,凝結成筆尖的文字,與各位同仁一起討論,共同進步。
關鍵詞:教材;教學設計;創新思維
一、教材選擇結合實際學情
初中學生,年齡在12~15歲之間,生理和心理上已開始進入青春發育期。他們在心理上逐漸產生鮮明的男女意識,并且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因此在男女同堂的舞蹈課上,在異性面前,經常會出現“不愿意表現”“不配合教學”的情況。而且,絕大多數學生的舞蹈基礎相對薄弱,對于“學舞蹈”他們缺乏足夠的自信。因此,傳統的考級教材或者藝術學校舞蹈教材,并不一定適合普通中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內心感受,盡量避免枯燥的“口傳身授”教學模式,著重引導學生發掘舞蹈的魅力,享受舞蹈的樂趣。這個年齡的學生,又有好玩、好動、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通過不斷思考實踐,開發出真正適合中學生的舞蹈教材。如,教師可以經常在課堂上構思一些生動有趣、參與性較強的舞蹈活動:用造型模仿英文字母,不出聲用動作表現某位學生的名字,用身體的某一部位寫數字等。根據觀察,學生可以很積極樂意地投入到這些舞蹈活動中,并產生諸多富有創意的想法。通過這樣的“舞蹈游戲”,讓學生認識到舞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舞蹈就在身邊,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舞蹈”,借助“身體運動”的手段,最終達到美育的目的。
據長期觀察,很多學生有駝背、含胸的體態。因此,教師在舞蹈教材的選擇上,要注意這個問題,選擇合適的教材設計教學,逐漸改變學生的不良體態,引導其形成挺拔外展的體態習慣。比如,學習“蒙古舞”時,可以提示學生展開想象,站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目光遠視,展胸開背,或者像鴻雁展開雙翅,在天空翱翔;又如,學習“華爾茲”,讓學生去體會歐洲紳士那種的自信昂揚的氣質。通過簡單易學的舞蹈動作啟發學生的智慧,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樹立他們的自信,塑造他們優美的體態和昂揚的精神面貌。
二、教學設計在傳統中求變化
1.生動有趣的熱身活動
活動熱身,是舞蹈課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過熱身靈活身體、避免拉傷。傳統的活動熱身,常常以舞蹈組合的方式進行,極易在枯燥乏味的壓腿和拉伸中消耗掉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中學舞蹈課堂中,活動與熱身盡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舞蹈組合,嘗試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完成熱身活動。如,在“踢踏舞”課堂,著重于膝踝部位的活動,可以先帶學生原地小跳,然后讓學生想一想,還可以怎么跳?你們能想出多少種跳躍方法?一人展示,全班模仿。再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模仿力,并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放松身心,靈活身體,達到熱身的效果。
2.舞蹈學習結合生活經驗
據長期觀察,大部分中學生的舞蹈基礎相對薄弱,身體表現力有限,舞蹈動作又大多是抽象的動作符號,因此,在學習舞蹈的初期,很多學生會出現“不理解,不適應”的情況。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新的舞蹈動作學習與已有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比如,在“蒙古舞”課堂上,學習“提壓腕”,先讓學生想象“騎馬的動作”,然后再提動作要求;“柔臂”的學習,結合草原上“鳥兒展翅高飛”的場景。這樣的教學方式,避免了舞蹈語匯的生澀難懂,使枯燥的動作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3.舞蹈編創活動啟發創新性思維
“舞蹈編創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活學活用”,是啟發創新性思維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已經學習的基本動作元素,啟發讓學生展開聯想,自由發揮,用舞蹈去表現思想。如,在“蒙古舞”課堂上,學生學習了提壓腕、柔臂、柔腕三個基本動作,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地引出編創活動。教師問學生,提到“草原上的大雁”,學生的腦中還能浮現出什么場景?學生會回答出許多的答案,例如,“一群鴻雁在空中不斷變化隊形”“鴻雁飛累了停在湖邊”等。讓學生結合大雁飛的主題,自主創設情境,利用本節課所學的動作元素,以6~8人的小組為單位,共同協作,編創一組小舞蹈,并分小組展示。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表現力,引導學生積極地將所學東西靈活運用。同時,通過共同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相互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三、課后舞蹈知識的拓展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舞蹈不僅僅是單純的身體運動,它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身體符號。每一種舞蹈背后,總伴隨著一段曲折的歷史,或許多有趣的故事。尤其是民族舞蹈,多是該民族或地區傳統文化的象征。因此,教師對舞蹈的教學不應僅局限在舞蹈動作的口傳身授上,可以通過舞蹈知識的拓展,讓學生在課后能繼續關注舞蹈,進一步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素養。如,學習蒙古族舞蹈《鴻雁》,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民族舞蹈中經常出現動物的形象,想一想其他民族舞蹈中經常出現的動物形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很多學生會想到傣族的“孔雀舞”、漢族的“舞龍、舞獅”,并能以此為切入點,了解到民族舞蹈中的動物形象,大多源于該民族古老的圖騰,表達了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學習“爵士舞”時,教師讓學生猜一猜風靡世界的“爵士舞”是源于哪個國家?讓學生課后上網查資料,尋找爵士舞的故事,追溯爵士舞從非洲大陸走向世界的曲折歷史。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激發學生對舞蹈的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舞蹈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席勒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中學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在中學開展舞蹈美育,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12~15歲,也是身體發育的黃金階段,在此階段進行舞蹈訓練,有助學生形成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體態及精神面貌。因此,如何將舞蹈教育更好地作用于素質教育,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們成長,是需要我們舞蹈教育者去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課題。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走出一條真正屬于我們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呂藝生.舞蹈學導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編輯 謝尾合